高等学府教授、知名血液肿瘤专家,这个家族因为一条家训“追随兴趣、不为名利所困!”后人个个成才
现在,知道应云卫的人可能不会算很多,但他编导的电影《桃李劫》,其主题曲《毕业歌》传唱至今,《八百壮士》《追鱼》等都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作品。他是我国早期著名电影导演和戏剧活动家,曾担任南京戏剧学校教务长。他一生可说是为国家命运而创作的一生。
日前,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应质峰找到了爷爷应云卫《战斗的戏剧》一文的原稿,“民族存亡之时,剧人不应该不制不作,剧团也应该深入民间,成为帮助民族之剧团……”看到这些,应质峰心生感慨:“面对国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不要被名利所困。这是爷爷给我们大家庭留下的最大财富。”
一辈子追随自己的兴趣
应云卫幼时丧父,后在洋行学徒,并成为船运公司高级职员。但因为对戏剧的痴迷,他毅然放弃优厚的生活条件,转而从事编排戏剧和电影。其间,在进步人士的影响下,他成为左翼戏剧家联盟成员,积极投身爱国戏剧运动,1933年导演并组织演出的《怒吼吧!中国》就是一部大型反帝斗争戏剧。
“常常听爸爸和姑妈说,爷爷为了拍戏,把家里的家具都搬到片场去做道具。为了节省开支,家里常常住满了演员,连地板上都睡着人。”应质峰告诉记者,“爷爷只关心怎么编排精彩的电影和戏剧,鼓励大家团结抗日。抗战胜利后,他又投入到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之中。”
抗战刚爆发时,应云卫离家担任救亡演剧第三、四队总队长,把孩子们留在上海,却因贫病交加不幸失去一儿一女。他在《谈抗战八年来的剧团组织》一文中写道:“在文盲遍地的中国,文学的宣传和理论的讲说,都不如戏剧容易被大众接受,都不及戏剧收效宏火……我们要拿戏剧和我们最大的敌人战斗。”
后代多人从事文教工作
“在爷爷看来,用戏剧唤醒大众抗日、保家为国,就是他的使命。可能是受了爷爷的影响,爸爸、叔叔和姑姑们都非常投入自己的工作,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从未被名利所困。”应质峰说。在他们这个大家庭中,不少人都选择从事文化、医疗和教育工作。
当应云卫忙于进步戏剧和电影,甚至为了事业而枵腹从公、家徒壁立时,他在洋行的同事们却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他在1935年参加朋友家聚会时,在签名本上写道:“多拍粗臂,少拍大腿。”
应质峰的父亲应大明是新华医院知名血液肿瘤专家,也传承了父亲的家教。应大明今年已87岁高龄,他一生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攻克儿童血液肿瘤治疗难题。我国首例儿童骨髓移植就是由应大明和同事们共同完成的。他一直坚持出诊,直到前年因年迈不能独立外出,才算真正开始“享受”退休生活。
应大明在1979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公派到法国进修。在巴黎的七个月,他心无旁骛地埋首学习,唯一外出去过的“景点”就是地铁站。直到2007年,70多岁的他自费去法国旅游,才第一次去看了埃菲尔铁塔。
应质峰的叔叔应大白,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济南的山东师范学院工作,后又去聊城分院,即聊城师范专科学校工作。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被调到杭州师范学院教授西方哲学史。不论是在聊城师专还是杭州师院,他上的课都是全校最受学生欢迎的。
应质峰曾任复旦大学物理系、信息学院副系主任、副院长,近年还兼任了复旦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在她看来,教书育人就是自己的使命。她在这些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耕耘,和同事们一起为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本科生学术研究计划出力,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在学术上表现出色的学生而感到欣慰。临近退休,她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努力让同事们又一次看到她的热情和投入。
文:姜澎
编辑制作:钱家跃
责任编辑:唐闻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