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必看!幼儿识字很重要,但要慎用识字卡!

2018-03-09信息快讯网

幼升小必看!幼儿识字很重要,但要慎用识字卡!-信息快讯网

教育专家为你支招,如何循序渐进,遵循宝宝的成长规律,让宝宝成为“小学霸”!

幼升小马上就要开始报名了,每年幼升小过后,孩子们的识字问题就会成为爸爸妈妈们的焦虑。曾经有家长们看到有“五个月宝宝会加减乘除识千字”的新闻而焦虑得四处找识字班。甚至有家长们从孩子学会说话那一刻起,就开始筹划教孩子识字。尤其是看着身边的小朋友识字越来越多,可自家宝贝总是不配合,或者看了就忘没有丝毫长进时,家长们更是焦虑不安。

但是很多爸爸妈妈们没有意识到,当孩子热衷于玩角色扮演游戏时,往往是他开始具备识字的能力了;当孩子大量阅读后,还不能认字时,他只是在慢慢积累,等待有一天给你惊喜而已。

识字从角色扮演游戏开始

当孩子在家中假装自己是一个医生,拿着铅笔当针筒给你打针时,或者是假装自己是服务员,拿着几张小纸片假装这是一盘子饼干时,你是不是觉得这样的游戏真是无聊,也就是小屁孩儿们认知能力比较低,才乐此不疲。但实际上,国外的研究多年前就已经证明,当孩子热衷于玩角色扮演游戏时,正是孩子开始有符号概念的时候,将逐渐进入认字的敏感期了。

角色扮演游戏并不是打发时间的无聊小把戏,而是孩子开始使用“符号”,用一个抽象的符号去替代一件事物的过程。而这也正是认字的过程,即用一个抽象的字符代替某个实物或者某种感受。事实上,文字就是一种“符号”,一种“替代品”。在孩子会使用替代品,喜欢角色游戏,他们就能更加容易接受文字。王顺妹表示,她一直很强调“角色游戏”的重要性,主张家庭和学校多进行角色游戏,这对孩子的发展有多方面作用。

当然也有些特别的孩子,在两岁多就对文字表现出兴趣,在听故事到时候会不断问家长“这个是什么字”、“那个是什么字”,一些在小班时候就能拿起报纸读,但这样的孩子是少数,在儿童群体中指占5%。大多数家长都要正视孩子的一般成长规律。

幼升小必看!幼儿识字很重要,但要慎用识字卡!-信息快讯网

识字能力和智商没有直接关系

在幼儿心理咨询工作中,常用的麦卡锡智力量表中,“语言”、“数字”、“记忆”这三面来概括儿童的智力状况,识字作为语言能力的表现之一,也是衡量孩子智力发展状况的因素之一。而几乎每个家长发现孩子在识字方面似乎落后于别的孩子,就担心是不是孩子太笨了。幼儿教育专家、华师大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王顺妹说,虽然自发地学会认字,并且认字较多的孩子,确实更聪明一点,但是识字能力和智商并没有直接关系。

关于“幼儿要不要学习认字”这个问题,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议。其实最主要的是反对一些“拔苗助长”的现象,以及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超越学龄前儿童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之所以会认为识字能力对孩子有影响,实际上在教育学界普遍的看法是,能够认字相对来说更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设想一下,一个有一定文字基础的孩子,读起《十万个为什么》来,其兴趣和动力肯定比一字不识的孩子要强。

而幼儿语言专家张明红副教授则认为,想要幼儿认字,其实很容易。东方的文字,尤其是我们中文方块字,带有“象形”,或者说“图形化”的特点,利于幼儿的记忆。理论上来说,孩子具有视觉记忆以后,就可以认字。一般来说,孩子出生之后就具有了视觉记忆。学龄前儿童认字,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要或者不要让幼儿去认字的问题。

幼儿要慎用识字卡

家长有意识地教幼儿认字并非不可以,但是如果没有一点专业知识的话,一半的家长都教错。但是,“千万别因为孩子识字慢,就把他送到外面的什么培训班去学识字,这很可能比家长教得不好更糟糕。”

对于目前较为流行的“识字卡”和各类识字教材。专家都认为,这种“被动识字”的教学方式非常不适合学龄前儿童的。张明红说,之所以反对“识字卡”认字法,是因为这是一种基本脱离“语言环境”的认字方式。这是语言学习规律是背道而驰的。在语言学习上有这么一种说法“音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真正的语言能力,是在大片大片的阅读语句和文章,在语言运用中培养出来的。

只要足够多次数地反复让孩子看,强化记忆,两三个月的孩子能认字,不足为奇。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识字。利用这种机械性强化的方式,小狗也能认字。而且这种通过不断重复以达到目的的认字方式,不仅不能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刻意地以认字为目的,在孩子遇到超过他的认知范围,或者看了多遍都学不会的字时,尤其在家长也难免产生负面情绪的情况下,孩子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会低估自己的学习能力。而这将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会产生难以估量的不良影响。

比起“识字卡”,家长最好选择通过亲子阅读、和孩子进行高质量的沟通,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孩子“主动”认字。家长其实应该有这样一个意识:幼儿认字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说到底,让孩子认字,也是为了增强他的阅读能力。

不过,张明红也表示,“识字卡”并非不能用,它可以用在地孩子的认字水平进行检测的时候。但是这种“检测”只能偶尔为之,尤其是对于大班之前的孩子,更要慎用。因为频繁的评价,也难免增加孩子的压力。

识字也在动作和感知中进行

学龄前阶段儿童的认知活动是在动作和感知中进行的。王顺妹举了个例子,幼儿园在对大班学生进行测试时,发现有一个班所有的小朋友都把“糖”字,念成“甜”。了解下来,发现原来小班时候,老师曾经在一次游戏中教孩子们认识“糖”这个字,教完后特地给每个孩子尝了几粒白砂糖以加强他们的印象,还特地问了小朋友“糖甜不甜?”当时孩子都说“甜”。于是,他们根据自己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甜”,愣是把“糖”字认成了“甜”。

这就是孩子识字的特点,也是家长最需要了解的,学龄前儿童总是把抽象的符号与直观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通常小学生的识字从学拼音、记笔画开始,但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很难能接受这些抽象性符号。从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和认知特点出发,应该是整合性、综合性、参与性的。

实际上,几乎每个家长在教孩子认字的时候,会发现,“七”、“八”这样家长认为极其简单的汉字,对不少上小班的孩子来说,认起来也很困难。其实这也是和孩子的认知特点有关。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数理概念,小班阶段的孩子,一般能认识四以内的数字。而超出他们认知的“七”、“八”对他们来说因为难以理解而很难认识了。同样道理,很多幼儿都能认识“可口可乐”这四个字,因为他们平时接触很多,喝了以后还印象深刻。而“共产党员”、“少先队员”这些字眼,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因过于抽象,学起来就比较难。

其实,依据这个特点,家长可以设计一些游戏,让孩子亲身参加的活动来构建汉字,与汉字进行链接,此时汉字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少幼儿园都做过同样的一个游戏:简单布置一个“菜场”,用文字和对应图片陈列出一些简单的蔬果,比如“青菜”、“萝卜”、“土豆”等,当然种类不多,然后进行买菜游戏。“你想要什么?”“青菜。”“青菜多少钱一斤?”……在这个过程中,汉字在无意中被反复强化了,而孩子也会自发地注意这些汉字。一节课下来,有些字孩子已经自发地记住了。甚至没有被念过的菜场的“场”也被不少孩子自发记住了。

张明红说,所谓让孩子在参与中学习,也不一定要特别设计游戏,其实在阅读的过程中,在你讲故事给他听和他讲故事给你听的时候,在带他进公园、商场玩的时候,和孩子就故事或者所见所闻展开讨论,帮助他分析,说说你怎么看这个事情,社会上对此有哪些规则等等。这样高质量的互动性质的亲子沟通,是在给孩子传递大量的信息,也是在让孩子通过亲身参与,亲身感知的进行学习。

文:姜澎

编辑制作:钱家跃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