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作者提到,《金瓶梅》成书在明朝,当朝之人写当朝之事容易受到政治压迫,假托宋朝是可以理解的。这本书所要说的就是当世之事。体现在饮食方面,书中用很多这样的例子,重现了小说成书时代晚明的真实生活图景:比如西门庆用来炫富的鲥鱼,如果在宋朝是不可能出现在山东的。因为明朝修复大运河,临清码头是当时贡船的换冰之地,这才保证西门庆家的厨子可以做出“两盘新煎鲜鲥鱼”。
作家金宇澄说,“李舒展示的食物图像,是开启本书的钥匙,盘盏之间,人物的哀愁与喜乐、欲望与挣扎,全都丰腴起来、生动了起来。”
时代风物、封建礼法、人性层次、命运大手……围绕饮食而层层展开的此书,将为你讲述另一个从未被发现的《金瓶梅》。
书 摘
潘金莲的饺子
美人似乎天生不吃肉,比如董小宛,创造了那么著名的“董糖”,最喜欢吃的东西居然是水芹菜配茶泡饭,雅则雅矣,却太过清淡,所以冒辟疆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更性感的陈圆圆。
相比之下,《金瓶梅》里的女人们就可爱多了,潘金莲、孟玉楼、李瓶儿三位佳人赌棋,李瓶儿输了后,三个人居然商量着拿赌注买了金华酒和一个猪头,让宋蕙莲去做最著名的“一根柴火烧出稀烂的好猪头”。
且看这个史上最著名的猪头是怎样烧出来的:“(宋蕙莲)舀了一锅水,把那猪首蹄子剃刷干净,只用的一根长柴禾安在灶内,用一大碗油酱,并茴香大料,拌得停当,上下锡古子扣定。”不用两个小时,一个油亮亮、香喷喷、五味俱全皮脱肉化的红烧猪头就可出锅了。再切片用冰盘盛了,连着姜蒜碟儿送到了李瓶儿房里,三个美女居然就着酒,吃完了一整只猪头。看这段描写简直可以就两碗米饭,唐鲁孙后来也仿效了一回,只是用溏心鲍配着烧猪头,更加浮夸。
《金瓶梅》里的女人,不仅爱吃,也会做。比如女一号潘金莲,就很会包饺子。《金瓶梅》里吃了好几次饺子,印象最深的是武大死了,小潘潘思念西门庆,特地蒸了三十个“裹馅肉角儿”,等西门庆来吃。金莲思念情郎,以红绣鞋占相思卦,又在夜里独白弹琵琶唱曲宣泄幽怨,宛然是古典诗词中描画的佳人。
然而佳人的另一面,也是古典诗词里从不描写的一面,便是两次三番数饺子(本做了三十个,午觉睡醒后一查,发现只剩下二十九个)、打骂偷嘴的迎儿,宛然一个市井妇人,小气、苛刻而狠心。有趣的是,金莲脱下绣鞋打相思卦“用纤手”,数饺子与掐迎儿的脸也是“用纤手”,两相呼应,活脱脱一个立体的佳人。
让迎儿挨打的罪魁祸首,是一个消失了的“裹馅肉角儿”,即猪肉馅饺子。这种中国人民最喜闻乐见的食物早在唐代便已出现,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挖掘出的唐代古墓中,曾发现长约5 厘米的月牙形饺子。到了宋朝,饺子品种开始增多,《东京梦华录》出现了“水晶角儿”的记载,《武林旧事》“蒸作从食”中有“诸色角儿”。明代的饺子已经和现在没什么差别,《万历野获编》中记有“椿树饺儿”,《明宫史》中则称为“水点心”或“扁食”。潘金莲这里做的是蒸饺,和水饺不同,蒸饺的皮面必须是开水烫过的,俗称“烫面”,比水饺略大,呈半月形,蒸出来皮薄馅大,而且皮子比较筋道,由于不是用水煮的,故而比较干松。小潘潘的心思最为细密,做蒸饺而不做水饺,多半还因为时值阴历七月,天气炎热,潘金莲家也没有冰箱,水饺经不住存放。
潘金莲给西门庆做饺子,很可能是投其所好,因为另一位女主角李瓶儿在招待西门庆时,做的也是饺子,不过似乎比小潘潘精致得多:“妇人亲自洗手剔甲,做了些葱花羊肉一寸的扁食儿,银镶钟儿盛着南酒,绣春斟了两杯,李瓶儿陪西门庆吃。”这饺子的滋味,似乎很让西门庆难忘,乃至于临死之前,正妻吴月娘问他“想什么吃”,最后叫孙雪娥做了水饺送去,西门庆“最后的晚餐”,便是那“三四个水角儿”。
▲《潘金莲的饺子》,李舒 著 戴敦邦 绘,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2018年3月
编辑制作:李思文
插画:戴敦邦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