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镇不拆”,长辛店试点棚改新路子

2018-03-29信息快讯网

“老镇不拆”,长辛店试点棚改新路子-信息快讯网

▲长辛店棚改现场。 (摄/郭超豪)

棚改居民交房后,将不急于拆除老房,而是全面转向对古镇文化价值的挖掘,经过一两年的深入调研,确定所有房屋、街道格局的价值后再着手改造。在符合规划条件的情况下,局部微调,不大拆大建,保护长辛店历史风貌,让老镇有机更新

提起北京西南面的长辛店古镇,老北京都能念出几段顺口溜:“卢沟桥的狮子数得清,长辛店的胡同数不清”“长辛店,五里长,二十五里到良乡……”明清时期,这里曾是距离北京城最近的古驿站、进出北京西大道的门户,后来更是著名的“二七”工人运动策源地。

辉煌的历史,难掩无奈的现实。由于老镇发展缓慢,市政基础设施欠缺,居民居住环境差,长辛店一直是北京知名的棚户区之一。如今,随着北京棚改工程的推进,长辛店棚改涉及的5000户居民已有超过八成签约搬离。根据计划,长辛店不会被拆除,而是整体试点“老镇不拆”,将小镇全盘保护下来。那些居民们难以割舍的百年印记,也将永久保留下来。

乡土乡愁在改造中不能丢

在长辛店街道合成公社区居委会,门口一面墙上贴着长辛店五里长街的布局,上面钉着26块红色胡同牌。这些都是棚改后,56岁的社区党委书记尹喜军从各个胡同拿回来的。在土生土长的老尹看来,长辛店有太多值得留下的“老物件”。

6年前,长辛店被纳入棚改范围,当时的方案与北京其他棚改项目无异:居民迁走,房子拆平,南区重新开发,只留北区部分进行保护。多方努力之下,长辛店棚改模式创出一条新路:整体试点“老镇不拆”,也就是把整个小镇全盘保护下来。居民则采取自愿的方式,想走的走,想留的棚改完成后还能住回原来的房子。

丰台区住建委副主任颉换成介绍,棚改居民交房后,将不急于拆除老房,而是全面转向对古镇文化价值的挖掘,经过一两年的深入调研,确定所有房屋、街道格局的价值后再着手改造。在符合规划条件的情况下,局部微调,不大拆大建,保护长辛店历史风貌,让老镇有机更新。据了解,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多家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的专家,早就开始关注长辛店,预计将在2020年前后拿出详细的保护和改造方案。

长辛店镇37号院,就是目前准备保留的院子之一。年近七旬的孟大爷在签下棚改协议后感慨:“每年雨季,胡同里的积水都能没过膝盖。老宅子是好,但也得紧着小辈儿改善条件。”他回忆,80年前,自己的祖父从丰台云岗迁到长辛店,买了一亩宅基地。如今,宅基地还剩一排当年瓦房,只有门头上残存的半爿筒瓦还记录着长辛店的兴衰。

就像当地一位居民说的,“改造长辛店说了很多年,我们怀念更多的不是老街道,而是一种乡土乡愁,这在改造中不能丢。”

这里的人们还在“打酱油”

调研之所以需要一两年时间,是因为这里需要规划师们掂量的“老古董”实在太多。长辛店曾经孕育着北京近代工业产业的火种,又是“二七”工人运动的主要策源地,这里还生产出了新中国第一台6000马力内燃液力传动机车。再加上名叫“老爷庙”的山西会馆、明末清初建成的火神庙、清朝建成的清真寺、建于20世纪初的哥特式风格天主教堂等,都记录着这里曾经的繁华。

对于大多数90后来说,“打酱油”只是一个网络用语。而在长辛店大街北段米家口胡同的“聚来永”副食店,用提勺、漏斗打酱油和醋的场景每天还在上演。这是民国初年一户山西人创立的字号,这里卖的酱油、醋还是散装,排队的大爷大妈个个自带塑料桶。酱油和醋都是一块八毛钱一提,不用过秤准是一斤。

家住副食店对面胡同的王师傅,到店里“打酱油”已有40多年。“小时候我妈一吆喝,我就攥着几毛钱来打酱油、打醋,买干黄酱,这么多年过去了,觉得还是小时候的味道。”

“聚来永”是计划保留的长辛店符号之一。同样计划保留的,还有1955年开始联营的照相馆,1956年开业引得房山人都来赶集的长辛店第二百货“二百”,上世纪80年代开业的新华书店……

为了留住乡愁,由北京林业大学师生组成的“乡愁长辛店小分队”去年夏天在老镇不断奔走。一个个老街坊的口述史,在志愿者笔下变成了72万字的素材,为长辛店编织出一张记忆地图。

文:本报驻京记者 郭超豪

编辑:王秋童

责任编辑:叶志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