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鹿》《山水情》《渔童》……漫威之前,他们见证了属于美术片的时代
▲ 用敦煌壁画的形式来表现的动画片《九色鹿》
今年4月9日,是“神笔马良”之父、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洪汛涛诞辰90周年。由洪汛涛编剧、1955年的电影《神笔》是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美术片,那几个活灵活现的小木偶,成为许多人的童年回忆。
▲ 木偶动画片《神笔》
这部影片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电视机屏幕上每每浮现出这几个红底烫金的大字,几乎就是“经典”的保证,承载着多少孩子满眼的期待。木偶动画、折纸动画、剪纸动画、水墨动画,你能想到或是想不到的动画类型,都能在上海美影厂的找到相应的“神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上海美影厂的第一个“黄金时期”。除了《神笔》之外,1955年还有一部代表作品《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1956年,该片获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奖,然而评委们却误以为该片是苏联的作品,这促使美影厂的艺术家们开始思考起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创新之路。
▲ 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
第一个“黄金时期”的知名作品还有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万氏兄弟的《猪八戒吃西瓜》(1958年)、章超群的《三毛流浪记》(1958年)、特伟的《小蝌蚪找妈妈》(1960年)和《牧笛》(1963年),还有严定宪的《大闹天宫》(1961-1964年)等。
这一阶段,无论故事的素材,角色的造型,还是绘画的风格,都带有显著而典型的民族性、儿童视角和游戏精神。
▲ 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
其中1960年上映的《聪明的鸭子》,是中国第一部折纸动画片。导演、编剧虞哲光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从自己折叠的二百多只小鸭中,选了3只头大大的,颜色分别为黑、绿、红的小鸭作为影片主要形象。3只小鸭在稚气中流露出勇气,笨拙中表现出活泼天真,滑稽又可爱,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
▲中国第一部折纸动画片《聪明的鸭子》
1980年代,上海美影厂也迎来了创作的第二个春天。阿达的《三个和尚》(1980年)和特伟的《金猴降妖》(1985年)当年脍炙人口,而《人参果》(1981年)、《崂山道士》(1981年)、《九色鹿》(1981年)、《女娲补天》(1985年)和《黑猫警长》(1987年)等也都是闻名全国的动画片。
【传统艺术样式都是美术品的体裁】
《神笔》《阿凡提》《渔童》《猪八戒吃西瓜》《猴子捞月》……那些年上海美影厂出品的国产动画中,运用皮影、木偶、剪纸、折纸、敦煌壁画等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特色艺术。
比如前文提到的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美术片———1955年出品、取材自神笔马良故事的《神笔》,就是一部木偶动画。片中表现戏剧情节和作者构思的角色,是人们频频在民间木偶戏中见到的木偶。影片在制作中采用逐格拍摄、连续播放的手段,实拍木偶角色的运动变化,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
创作者为使影片既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又不乏木偶片的假定性,在造型设计上大胆采用了近似漫画的夸张手法,将明代服饰加以大胆取舍,除注重刻画其外形特征以外,也着力于以角色动作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同样,《猪八戒吃西瓜》将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剪纸运用到了动画作品中。人物造型依靠平面雕镂,动作吸取皮影戏装配关节以操纵人物动作的经验,环境空间则由绘制的纸片及贴在玻璃上的前后景构成,拍摄这样的剪纸动画,需要将纸偶平放在玻璃板上逐格拍摄。
第二部剪纸动画———1959年出品的《渔童》,已经尝试着将剪纸这一形式酿成独特的艺术风格,片中作为神话人物的主人公渔童,呈现出了舞蹈化的肢体动作,颇具装饰化的美感。
▲《渔童》和《猴子捞月》
到了1981年的《猴子捞月》,这部剪纸动画已经一反传统剪纸刀刻剪铰明快犀利的造型风格,而是纯熟地从多种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比如,它深得皮影的精髓,也采用中国独有的水墨拉毛工艺,利用某些纸张在湿润情况下撕裂时所产生的纤维长短不一的边缘效果,使裂开的边缘看上去毛茸茸的,恰似动物的皮毛。
《九色鹿》是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故事改编,采用敦煌壁画的形式,用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风格讲述了九色鹿经常帮助遇到困难的人,在帮助过弄蛇人后,弄蛇人向国王告密出卖九色鹿,九色鹿用神力化险,弄蛇人受到应有报应的故事。在音乐上,《九色鹿》也采用了中国传统戏曲和民乐来配乐。
难怪有网友评价:“当年的小朋友看一部动画片,也是满满的传统艺术启蒙。”
风靡1980年代的动画片《九色鹿》,采用的艺术形式居然是敦煌壁画吗?
片中的九色鹿基本保持了壁画中的造型,却又愈加优雅、灵动。山的造型,湖水以及陆地的色彩,也几乎与壁画如出一辙。1980年,创作团队沿着丝绸之路从东到西,求取艺术创作的“真经”。在敦煌的千佛洞里,五个主创人员呆了整整23天,对着丰富绚丽的壁画临摹了五大本速写,只为完成影片中所有的设计。
最终《九色鹿》成片只有24分钟,创作者们却画了近两万张动画,仅背景就画了200多张。根据壁画故事,创作者们还添加了比如神鹿救小动物以及漫天大雪等壁画中没有的场景,并且与原壁画的北魏风格保持一致。
非常诗意的《山水情》,是上海美影厂1988年出品的水墨动画电影。该片讲述了老琴师在归途中病倒,路遇渔家少年。渔家少年在帮助老琴师康复后,老琴师传授琴技,并把古琴赠予少年。老琴师离开时,少年抚琴相送。
▲水墨动画片《山水情》
这部作品,也成为中国水墨动画片的巅峰。水墨动画与一般的动画片不同,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
由于要分层渲染着色,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一部短片所耗费的时间和人力也十分惊人。美影厂对水墨片投入巨大,制作班底也非常雄厚,除了特伟、钱家骏这样的老一辈动画大师,就连国画名家李可染、程十发也曾参与艺术指导。中国水墨动画在国际上美名远扬,日本动画界甚至称之为“奇迹”。
水墨动画,完完全全是“中国制造”的动画艺术新品种。1960年的《小蝌蚪找妈妈》,可谓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
这部动画片只有短短14分钟,讲述的小蝌蚪找妈妈之旅也简单至极,却震惊了整个国际动画界,一连好些年在多个国际电影节捧得荣誉。此片魅力来自一种意境深远的诗样美学。这恰恰得益于把中国特有的“似与不似之间”的水墨画法应用于动画,动物造型均来自国画大师齐白石笔下的鱼虾等形象。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一改一般动画片的“单线平涂”,自然渲染出浑然天成的浓淡虚实,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
▲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
关于水墨动画的具体制作工艺,说法不一,它曾一度是“机密”。可以肯定的是:水墨动画没法采用一般动画从草稿到线稿再到填色的工作步骤;国画的写意性以及水分的不可控制,也决定着基本不可能画出两张一模一样的画面。
从静态的国画到有着那么多连续动作的水墨动画,中间一定夹杂着难以想象的繁琐工序,需要逐帧逐秒精心斟酌。与水墨动画同样独一无二的,是创作者的耐心。
▲水墨动画《牧笛》
中国画有各种流派,巅峰时期的国产水墨动画也呈现出了“不重样”的探索。
比如出品于1963年的《牧笛》,以国画大师李可染的名画《牧童与牛》作为艺术的原点,牧童与水牛有着李可染简练而饶有趣味的绘画特点,高山峻岭和千尺飞瀑的宏大气象则以中国绘画的传统色彩加以展示,最终呈现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水墨动画《鹿铃》
出品于1982年的《鹿铃》,以国画大师程十发的画为蓝本,创作者为影片设计了颇多动作性较强的场面以及人物较多的集市场景,甚至运用一些透视变化较大的景深镜头,在水墨动画的探索道路上留下先驱性的足迹。
在这些年代长大的孩子的记忆中,一定都有一部具有特殊意义的、无可取代的动画片。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作品外,还有哪部是你的童年至爱?小编印象深刻的,还有剪纸风格的《葫芦兄弟》,布偶动画《大盗贼》《阿凡提的故事》……无论哪一部,都要感谢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给了我们一个艺术的童年。
作者:钱好 范昕
编辑制作:钱好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