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35条”:“永居+创业”集聚海外英才

2018-04-04信息快讯网

浦东“35条”:“永居+创业”集聚海外英才-信息快讯网

上海“千人计划”专家张伟3月28日提交企业注册申请,4月3日就从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陈学军手中拿到了营业执照。这张营业执照是沉甸甸的:张伟是持永久居留证的外籍高层次人才,按照过去的老办法,他注册的企业属于外资;而在浦东人才发展“35条”新政支持下,他在自贸区新注册的科技型企业可以享受“国民待遇”。

人才资源是创新发展的首要资源。细看刚刚发布的浦东人才发展“35条”,干货满满:浦东新区以自贸区制度创新为主动力,聚焦提高人才跨境流动便利度、人才就业创业开放度和人才资源市场匹配度,在居留和出入境、就业创业、引进落户和分类评价等方面率先试点八项人才制度,通过优化准入标准、审批机制和服务体系,使人才更好享受国民待遇、市民待遇,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点1

持永居证外籍人才创业可享“国民待遇”

相关新政:持永居证外籍高层次人才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科技创业开放政策

张伟2010年从德国回上海创业,至今已有八年。他目前所在的中晟光电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是2011年成立的,当时颇费周折:先在香港设立公司,再到内地投资设立合资公司,随后在上海设立全资子公司,前前后后花了两个月时间。而如今,他申请注册蓝河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只花了几天时间,更重要的是,能与持有中国居民身份证人员设立企业享受同等的待遇。

让张伟受益的政策,来自浦东新区人才发展“35条”中的一条——外籍高层次人才可凭其持有的在华永久居留身份证,作为设立科技型企业的身份证明,与持有中国居民身份证人员设立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从短期来看,商务成本大大下降。”张伟告诉记者,最大受益之处是注册资金的问题,按照新政,他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注册,而以前要先换成外币,外币出境后回来,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都很高。

这一新政也是浦东新区通过大调研发现问题、快速解决问题的一次探索。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张建华告诉记者,他们在前期调研中发现,持有永久居留证的以中央“千人计划”专家等外籍高层次群体居多;他们反映,由于只能用护照创办外资企业,在企业属性问题上会遇到很多瓶颈,这次改革为他们提供了第二种选择。

从外资企业到享受与内资企业同等待遇,“身份”的小小转变,对企业长期发展大有裨益。同样拿到营业执照的上海屹博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寿建勇告诉记者,公司致力于为中国病人研发新药,不可避免地会用到中国病人的资源,如果是外资企业,必然会遇到限制;等同于内资企业,有助于企业的新药研发。

亮点2

从盯人到盯团队,永久居留推荐权交给科研负责人

相关新政:上海自贸试验区顶尖科研团队外籍核心成员可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

“35条”中有一套外籍人才在华居留的“组合拳”特别亮眼:上海自贸试验区顶尖科研团队外籍核心成员可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允许外籍人才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兼职创新创业;为全球外籍优秀毕业生创新创业提供长期居留、永久居留便利。这三项出入境新政为上海人才高峰工程“定制”,并获批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

“为顶尖科研团队外籍核心成员申请永久居留提供便利,我们突破性地授予顶尖人才自主推荐权,为其组建科研团队提供了强力支撑。”市公安局浦东分局副局长刘广明告诉记者,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或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进的外籍首席专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经认定后可推荐并担保其科研团队中不超过六名外籍核心成员申请在华永久居留。

去年4月,浦东新区已经先行探索实行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推荐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可直接申请永久居留,大大方便了海外人才的跨境交流和创新创业。对于此次政策“升级”,浦东新区人社局副局长蔡敏透露,去年的永居新政瞄准的是人,考虑到外籍高层次人才的团队成员需求,今年这项政策聚焦科研项目团队——凡是经认定的国家、上海市重大项目,一个团队一次最多可以为六人申请永久居留,这不仅有利于海外人才的跨境交流,也有助于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

外籍高层次人才对于这套“组合拳”频频点赞。张伟告诉记者:“率先试点允许外籍人才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兼职创新创业”的新政也十分吸引人,突破了外国人只能在一家单位工作的限制,无形中会释放个人的资源和能力,为外籍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文:本报记者 徐晶卉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