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为老建筑“强筋健骨”,却“偷梁减柱”,挖一挖复旦相辉堂的修缮故事
复旦大学相辉堂修缮工程近日通过了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物中心专家组验收,眼下正进行完全开放使用前的“压力测试”。
历保建筑修缮工程,不单单做表面功夫、还原外貌,更为重要的技术含量则是看不见的建筑结构加固工程,让老建筑得以重现挺拔身姿。
俗话说,画皮难画骨。项目部却大胆地把地基基础所需的桩子锐减了2/3,揣着什么心思?
建筑安全与修缮红线,如何两全
按原设计方案,相辉堂的地基基础加固方案本应有172根静压锚杆桩,如此一来,破坏了老建筑的基础结构。这一点与修缮要求相违背。
相辉堂于1947年在复旦大学原第一宿舍的废墟上重建而起,2006年被公布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类别为三类保护。相辉堂修缮工程承建方、上海建工五建集团的技术人员介绍,对于三级以上的保护建筑,结构可加固,但不能更改原有的结构体系。这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为此,项目部选择可靠的信息技术支撑,在指定位置安装了高精度仪器,即时获知三维整体和节点变形引起的云图变化,加固施工就多了一重保险。再通过图形模拟和数据比对,优化方案,历经两次过堂评审和多次测试,最后把总桩数缩减到45根。这一出“偷梁减柱”,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相辉堂始终如一的基础形式,保护了历史建筑的原始状态。
如今,修缮一新的相辉堂一楼被改做多功能用房、辅助用房和北堂剧场的入口门厅,二楼延续着原来礼堂的格局,312个标号的翻板椅、朱砂红窗和木框,还有重焕容光的木舞台。那份熟悉感一直都在。
从体量上来看,相辉堂,即南堂,建筑面积约1777平方米;扩建出来的剧场,即北堂,共3270平方米。本次修缮加固后的设计使用年限,至少延长了30年,目送相辉堂步入巍巍百年。
即便是外墙拉毛的样式,都要经老校友首肯
为了还原复旦人心中的精神殿堂,项目团队曾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调研”,他们上门拜访老校友、老教工,这些与相辉堂发生了永久记忆的人们都已至古稀耄耋之年,对每一个细节和部件进行求证,对每一种颜色和纹路进行探讨,集思广益,拼图相辉堂的真实样貌。加之学校提供的不同年代珍贵照册,项目部与校方、设计方、历保专家等经过几轮商议,最终确定了修缮施工方案,并得到了一次性通过的评审结果。
修缮后的相辉堂外墙呈现出波纹状的拉毛风格,回归民国建筑韵味——简练、朴实、庄重。而去年3月份开工之前,它的外墙已被层层涂料覆盖,掩盖了原有建筑风貌,并且原有的砖墙经数次砌筑后,平整度较差,抹灰粉刷的面层厚度极为不均匀,为水泥砂浆的拉毛修缮复原带来了较大困难。
项目团队邀请5个班组进行小样实验,以尊重传统工艺手法为前提,考验毛刺的粗细、均匀、颜色,乃至上色与拉毛的顺序,以求达到真实度、历史感的拉毛效果,再经老校友、老教工的筛选,最终为相辉堂披上了素美“外衣”。
瓦片、门窗,70年前的老物件皆安在
你知道相辉堂有多少瓦片吗?修缮的建设者们最清楚。在维护过程中,他们清拆下所有瓦片,一一编号,挑选分类。为破损瓦片找到替补可是犯了难,他们首先到江浙一代的古宅民居寻找相同型号,却颗粒无收,而后恰好得知复旦大学有两栋废弃小楼,竟然找到了与相辉堂同年代的瓦片!项目部经与校方协商,完成了瓦片的重生与新生。
与瓦片相伴走来的门窗和门扇无一幸免被白蚁咬噬,留下溃破疮疤,精雕细琢的手艺延续了它们的生命力。鉴于体积之分,工匠们在原地维修门窗,门扇则被拆下运回工厂处理,先凿掉破损伤口,用同尺寸的崭新美国花旗松嵌入替代,经统一打磨、上漆,再安装玻璃与开关,冗长而细腻。
相辉堂变了吗?变了。面貌更新,筋骨更强劲,功能利用更合理。
相辉堂变了吗?没变。70年的痕迹、韵味、回响都在,并继续书写有关复旦的故事。
文:史博臻
图:上海建工五建集团供图
编辑:陈晨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