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降至个位数,了解一下那些年被你误读的“春捂秋冻”

2018-04-06信息快讯网

气温降至个位数,了解一下那些年被你误读的“春捂秋冻”-信息快讯网

最近两天突然大风降温,一夜之间羽绒服重出江湖,让大家深感老话说“春捂秋冻”太有道理了。

自古以来就有“春捂秋冻”之说,在四季分明的北方尤其流行这种说法。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随着气温的回暖,人们也将脱下冬装,换上春服。在此之际,年轻爱美的人们迫不及待地穿上裙装和西服衬衫,然而,年长的人们还要穿得多一些,暖一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捂秋冻”。

春捂秋冻,有道理么?

“春捂秋冻”是一句谚语,这是人们健康保健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春捂”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大,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秋冻”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当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秋冻”让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跌的气温,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寒冬腊月做准备。就像是潜移默化的煅炼,能在无形中提高人的体质。另一方面,在中医理论上,秋天是养阴的季节,如果穿得太多,就会助长阳气,对身体不利。

转暖了,为何还要“春捂”呢?

大家都知道,春天和秋天都是过度季节,但它们却有着很大的区别。我国一般以3-5月为春季,9-11月为秋季。根据多年气候资料统计,春季最高温度的平均值高于秋季,而春季的最低气温平均值却反而低于秋季。这说明:虽然在春季白天温度高一些,但一早一晚温度还是比较低的。春季是回暖期,室内的温度回暖不如室外,所以在室外感觉很热,一进入室内就感觉很凉;秋季则相反,是一个降温季节,室外气温虽然下降了,但室里却是温暖的。

气温降至个位数,了解一下那些年被你误读的“春捂秋冻”-信息快讯网

因此,如果春季不注意保暖,稍不注意就会着凉。还有,虽然春季天气已回暖,但冷空气活动次数仍多于秋季,还时常有寒潮入侵,往往出现倒春寒天气,很容易让人们不适应。为此,春季一定不要轻易减少衣服,棉衣不要过早脱,常言道“春风入骨,”春天要防风,防止寒气乘虚而入,寒邪则伤肺,加上春季人体的皮肤已经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御能力有所减弱,易患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从而加重肾脏病情,但若防范得当,“春捂”得法,体质强健,则将会减少患病的机会,对肾脏也是呵护。

除了穿衣,春季养生还应——多梳头、少戴帽。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头部少捂有利于阳气上升,多梳头有利于梳理阳气,利于阳气升发。

春捂秋冻,也要因人而异

据了解,由于一些人过分贪凉,每到秋季,各大医院感冒、胃寒患者人数骤增,中老年人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发病率也比平时高。适当“秋冻”,可增强皮肤的耐寒力,但“秋冻”并不适合所有人,体虚、患有慢性疾病及年老多病者,应注意保暖。

人体受寒冷刺激后,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循环外周阻力加大,血压升高,心脏搏动加快,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和促使脑血栓形成。心脑血管病人应避免“秋冻”及长时间逆风行走,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添加衣服,注意保暖,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积极防治感冒。气温波动大,体质较弱的人尤其要注意保护头、手、足这三个关键部位。

即使对于健康人群,“秋冻”也是有条件的。一般在日照温度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但临近初冬时,仍要以保暖为重。要适时增减衣物,不可骤增骤减,也不可增加过多,以利于身体适应气候转冷。

气温降至个位数,了解一下那些年被你误读的“春捂秋冻”-信息快讯网

>>>链接:

宝宝春捂要做到“三暖二凉”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的过渡季节,气候特点是阳气渐生、阳寒未尽,时常有冷空气活动,天气多变且昼夜温差大。这个季节,父母们要给孩子“捂”着点儿,可使稚嫩的身体适应这种冷暖气候的变化,有利于维护孩子恒定体温的调节,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所谓“春捂秋冻”就是这个道理。不过,“春捂”可不是简单地不给宝宝脱衣,这里可是有讲究的。

及时加减衣服

古代的养生家指出,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的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差些,易受到寒冷空气的侵袭。因此,在乍暖还寒的春季,应当注重对孩子下部,尤其是腿脚的保暖,以免感受风寒。

春季气候多变,时有寒潮过境,在冷空气来临前的一到两天,妈妈要适当给孩子增添衣物。恰到好处的“捂”,可将感冒、消化不良等病拒之门外。

面对时而春风和煦,时而冷风阴雨的天气变化,妈妈应及时为孩子加减衣服。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需要“捂”,为孩子添加衣服,以免受寒。随着气温的回升,不能减衣太快,待气温持续回升后,也要再多捂7天左右,体弱的孩子应持续14天为妥当,让孩子的身体逐渐得到调节,以适应气候的变化。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春季早晨天气比较冷,到中午温度升高时,不能马上将孩子的衣服脱掉。当孩子玩得满身出汗时,也不要立刻脱衣服,应该用毛巾把胸背上的汗擦干,让孩子安静下来,待汗水完全下去时再脱外衣。

做到“三暖二凉”

一是背暖。背部保持适度温暖利于孩子体内阳气生发,可预防疾病,减少受凉感冒的机会。

二是肚暖。腹部保暖,最好给孩子戴个肚兜,既能维护孩子胃肠道的功能,促进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又能防止肚子因受凉而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三是脚暖。脚部皮下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差,又远离心脏,血液循环较差。双脚受寒后,就会通过神经反射,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抗病能力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因此,注意脚的保暖,孩子的小脚暖和了,才能保证一身温暖,抵御寒冷,防病保健康。

二凉:是指头部和心胸要凉。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是由头部发散的,若捂的过热,容易引起头晕头昏、烦躁不安。所以,在室内、风和日丽的天气,要保持头凉,才能使孩子神清气爽。心胸凉,是指给孩子上身穿的衣服不要过于厚重臃肿,以免胸部受压,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

(作者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医科任主任医师)

作者:李昊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