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爆!成都船棺“棺王”是身份尊贵的女主人,35-40岁,身高1.6米

2018-04-12信息快讯网

12日下午,四川大学考古系原海兵博士公布,成都市青白江区双元村春秋战国墓葬群中,154号墓的船棺距今有2000多年,现在能找到的墓主人骨骼仅有残留的几十片。从股骨、盆骨等特征来看,更倾向于是个女性的墓主;从牙齿的磨损来看,应为35到40岁的成年女性,身高约1.6米。

劲爆!成都船棺“棺王”是身份尊贵的女主人,35-40岁,身高1.6米-信息快讯网

▲154号墓,腰坑出土的6件青铜器——缶、鼎、匜、盆、鬲、甑。

铜匜纹饰有仙鹤、树、斟酒的人

上月(3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吊运成都市青白江区双元村春秋战国墓葬群中最大的一座船棺墓(编号154号墓)的船棺时,发现了船棺底部中间位置有腰坑。腰坑出土的6件青铜器(缶、鼎、匜、盆、鬲、甑)、2件彩绘木器第一时间送到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中心主任、研究馆员肖嶙牵头成立了M154出土文物抢救性保护项目组,对出土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

由于腰坑处于相对密闭的环境中,6件青铜器,除一件甑破碎数块外,整体保存状况较好,铜缶、铜匜还保有金属光泽,但文物出土后环境骤变,如何才能对其进行有效保护?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心助理馆员蒋璐蔓。

蒋璐蔓告诉记者,使用X射线成像系统对铜匜进行处理后,可更清晰地看到铜匜内表面所刻的纹饰,有仙鹤、树、斟酒的人等,对纹饰的解读还需进一步研究。而铜盆的四个耳上也铸有纹饰。

腰坑出土的2件彩绘木器,经红外摄影发现,其上绘有精美的纹饰。通过测量发现,一件与铜鼎口沿尺寸近似,一件与铜甑口沿尺寸近似,因此可以判定,两件木器应为铜鼎和铜甑的器盖。

经观察和X射线成像技术的辅助,可以确定铜鼎的器身由2块璧足范、一块底范和一块内范铸造而成;铜鬲的器身由3块璧足范、一块底范和一块内范铸造而成;铜盆的耳和铜匜的环耳都是使用铆铸法铸成。在X射线图片中,还可以看到铜鬲的底部因铸造时外范开裂,铜水渗出形成不规则亮影,以及铸造时因排气不良形成的缩孔。铜盆底部一圈一圈均匀分布着数个垫片,反映了当时的铸造方法。

其实,青铜器出土后由于环境骤变,若不进行处理会继续锈蚀,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蒋璐蔓介绍,青铜器的保护包括缓蚀、封护等步骤,不同合金成分、不同保存现况的器物需“因人而异”量体裁衣。“我们对腰坑出土青铜器的合金成分进行无损检测发现,不同器物间的合金成分差别很大,所以,将根据器物的合金成分、制作方法制作相应的模拟样品,使用不同的保护技术试验,以挑选出最适合每个器物的保护方法。”

劲爆!成都船棺“棺王”是身份尊贵的女主人,35-40岁,身高1.6米-信息快讯网

▲修复中的漆床构件。

漆床雕工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相似

双元村船棺葬群是近年来成都平原古蜀考古的重要发现,其中,M154号墓的墓坑深约2.3米,船棺长约6.1米、宽约1米,棺内出土器物数量最多、等级最高,俗称“棺王”。其中的漆木器纹饰特征、铜印章符号特征与2000年成都商业街船棺葬出土的同类器物特征非常接近。商业街船棺墓葬被认为是战国早期的古蜀王族墓地,因此,推断154号墓的墓主身份也应非常尊贵。

M154棺内出土了数量众多漆木器残片,经初步室内整理,主要器型包括耳杯、双连耳杯、漆豆、漆盒等。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发现了与商业街船棺葬A型漆床形制、纹饰极为相似的漆床构件。

出土饱水竹木漆器的现场保护和室内清理依托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成都工作站具体实施。目前,项目组已初步完成表面清洗和初步整理,后续需要编制保护修复方案上报国家文物局,进行脱水保护与后期修复。乐观估计,5年内可以完成M154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馆员杨弢说,M154出土漆床的形制、纹饰与商业街船棺葬A型漆床极为接近,但是工艺更为复杂。“主要体现在雕刻工艺的广泛应用,类似的工艺在人们熟悉的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也有发现。”

根据已经公布的考古发掘资料,双连耳杯这一器型是首次发现。合卺,是中国古代婚礼仪式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程序,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人们也将其作为结婚的代称。合卺杯是新人共饮合欢酒的专用杯子,形制以双连的居多,推测此次出土的双连耳杯也具有类似功能。

劲爆!成都船棺“棺王”是身份尊贵的女主人,35-40岁,身高1.6米-信息快讯网

▲双连耳杯这一器型是首次发现。

文:本报记者 付鑫鑫

图:均受访者供图

编辑制作:付鑫鑫

责任编辑:叶志明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