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与谎话
我五六岁时,外公教我识字,他在自己的旧名片背面,写了端正的毛笔字,一张一字,这就成了我的识字卡片。外公每天只教我四个字,母亲为了鼓励我多识字,许诺只要我每天完成这项功课,她就奖励我四分钱,可以买支棒冰吃。如果不吃棒冰,就可以自己把这份钱存起来。
小孩记性好,又有钱的诱惑,每天四个字自然不在话下。这样,每当母亲下班回家,我就伸手讨四分钱。有一次妈也许嫌烦了,对我说,以后我每个月给你一块钱,省得你天天讨了。那时一分钱能买两块糖呢,小小孩兜里,有一两分钱也是稀罕的,在我心里这一块钱该是个多大的数目啊! 我不放心地对妈说,你真的可以给我那么多钱吗? 她说当然是真的,一块钱有一百分呢! 我听了高兴得跳起来。一旁的外公却呵呵笑了起来,轻轻说道,小戆大。
第二天,外公撕下了三十张旧日历,一一平摊在桌上,又盛了一罐黄豆,让我在每张日历纸上放四粒黄豆,放好后外公就把纸上的所有黄豆汇拢起来,让我再数一下。外公说一粒黄豆我们就当它一分钱,一个月有三十天,你现在数下来有多少啊,有没有超过一百呀? 这样一数我就知道了一个月认下的字,就不止一块钱呀。外公还告诉我,如果月份大有三十一天,那我还可以多得四分钱呢。
明白自己吃了亏后,我就对妈说,我不要一个月一块钱了,你还是每天给我四分钱吧。她知道缘由后,对外公说,小孩子哄哄就算了,费那么多精神干什么? 外公却说,小孩也不能骗的,大人说话也要算数,否则将来他们就不会相信大人了。
家里一间西厢房,房门一直紧扣。有时候我看见外公轻轻开了门进去再关上门,好一会儿才从里面出来。母亲关照过我们几个小孩,说这间屋子不要进去,否则外公会生气的。后来在我的追问下,妈才告诉了我其中原因。这间屋原是外公的大儿子,也就是我大舅生前的书房。学问很好的大舅英年早逝,一直成为外公心头的至痛,所以这间屋子里一切陈设都按照舅舅活着时的样子摆放,外公想念儿子了,就会到这间屋里坐一会儿。
我很爱外公,当然也很听外公的话,更不敢惹外公生气。但是小孩子的好奇心还是没忍住。那天我发现这间屋的门只是虚掩着,我就趁大家不注意时,偷偷溜了进去。房间里墙上挂着一些镜框,镜框里是大大小小的照片,我一个个镜框看过去,发现有一只镜框好像有点歪了,就踮起脚用手想把它扶扶正,但手刚碰触,这镜框就一下子掉在了地上,“咣”一声很响,镜框玻璃也碎了,我吓坏了,怕被发现,赶紧逃了出来,撞倒了一旁的藤椅,也顾不上扶起。
外公午睡好了,就见他捧着一壶茶,进了这西厢房。不一会儿,他就出来把我们几个小孩叫过来,问刚才是谁进了这间房? 弟弟和妹妹当然都说不知道。我既怕又慌,就说自己也没进去过。外公把目光盯了我一下就说,我已经知道是谁进去过了,不过我要让她自己承认,做错事承认了,还是好孩子,我不但不会惩罚她,还要奖励她肯讲实话。
也许是觉得外公早已觉察到是我犯的错,不承认是逃不过的,另也是想让外公觉得我依旧还是好孩子,我终于哭着承认了是自己刚才偷偷溜进去,不小心让镜框掉在了地上。
外公听了后,却一句责备我的话也没说,只是告诉我们,这里面的东西很容易碰坏,关照我们以后不要再进去了。然后他就回到自己房间,不一会儿出来,把手上一个三角纸包递给了我说,这是奖励你的。我拆开一看,是一包冬瓜糖,是我平常最喜欢吃的。
晚上母亲到家,弟弟妹妹迫不及待向妈妈告状,说姐姐今天做了错事,外公反而奖励她一包糖,而他们没有做错事,外公却没有奖励他们。他们觉得很委屈。
母亲问了外公这件事后,意思也有点怪外公,说这样会惯坏我的。可我听到外公对妈的解释却是这样的:我是有言在先,我奖励她,不是奖励她做错事,而是鼓励她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这份奖励是奖励她说了实话,如果当时我每人都给一包糖,这也就不算奖励她了,而作为大人,讲出去的话都是要算数的。
经历了这样两件事后,我对外公更加尊敬了,由此也知道,外公是最反对谎话的,无论大人还是小孩。
我七岁时,家里还一直留用了我弟弟的一个奶妈,我们都称她为奶婶婶,这位奶妈时有家乡亲戚来我家,其中有位是她娘家嫂子叫凤英的,更是来得勤,每年都要来一两回,还要住上好几天。外公是好客的人,家里粮食再紧张,客人多待几天,从来是没有二话的。
有一天早晨我刚醒来,听到屋里有抽泣声,隔着蚊帐看到奶妈靠着墙角正在哭,我立马下床,问她为啥这么伤心? 她说,我就要回乡去了,以后也不来了,我舍不得你们呀! 我一听,拉着她的手让她不要走,她对我说,那你快去求求老外公,不要让我走。于是我飞奔到外公房间里,见父母都在,一旁的凤英很伤心的在哭。后来我才知道事情原委。这天清晨在外出差回来的爸爸,刚进宅院外的篱笆门,就见凤英肩上扛着一袋东西,慌慌张张从墙门间出来,凤英撞见父亲顿时满脸通红,父亲问她何故一大早出来,肩上又扛着米? 她支支吾吾说不上,父亲就一下子明白凤英做了啥。父亲拉住她,往外公房里跑。因为外公是一家之长,要由外公处置。
父亲很气愤。那是1960年,每家每户的粮食都很紧张,饭都不能敞开吃,父亲觉得,留你在这儿吃几天,这口粮都是大家嘴里省出来的,你不感恩,还要吃里扒外,这样的人不处置怎么行?包括成全凤英做贼的奶妈都应该辞掉。
可是后来,凤英还是扛着这袋大约有三十斤的米回乡去了,奶妈也没被辞掉。因为外公对父亲说,这袋米是他让凤英带回乡下去的。父母知道,这明显是外公的谎话了,如果真是送她的,凤英被逮着时怎会不说? 我家近厨房的一间北房里,靠墙排放着两只米缸和几只大大小小的甏,两只米缸当然是盛放米的,几只甏里放着各种自制的菜干,只是事后大家觉得奇怪,两只米缸里并没觉出一下子少了许多米,这倒是奇事一桩。
几年之后我才知道谜底。凤英的这袋米,其实是奶妈已积攒了好些时候,她每次做饭淘米前,都要从米箩里偷偷掏出一把,这样日积月累,积攒了这几十斤米,把它偷偷放在一只空甏里,上面放了些菜干作掩护,等凤英来了,就让她带走。凤英走后,奶妈就向外公坦白了这件事,而外公听了似乎并不觉得奇怪。后来奶妈才觉悟道,外公是何等心明眼亮的当家人啊,他是早已发现,只是不揭穿。这之前他就对奶妈说自己年纪大了吃不下,每天吃两顿粥就可以了,还关照奶妈,每次淘米,可以稍微多淘一点,以防有客人上门来。
就在这一年的秋后,外公去世了,记得去世前,他大约有一个星期不肯进食,人极瘦。三年困难时期过后的某一天,凤英突然来到了我家,只见她带着一群儿女,一进外公的房间,就齐刷刷跪倒在外公的遗像前,泪流满面,凤英对着外公的遗像喃喃诉说着她带回家去的这一袋米,后来怎样帮到了她这一家人熬过了那时怎样的难关……
我后来一直怀疑,身体健朗的外公最后病倒,会不会是他长时间有意减少食量以济旁人,最后导致他提早去世的呢? 外公是老一代的知识分子,他青年出仕,在京官职不算小,“七七事变”北京沦陷后,他弃职挈妇将雏返回故里,复归平民后的他,把精力放在研习中医术上,后研制出方药,医人多矣。因之外公是这样的人,由此我的这份猜测也许不会是虚妄吧?
作者:徐慧芬 责任编辑:谢娟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