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扬:米莱与莎翁笔下的奥菲莉亚
奥菲莉亚是《哈姆雷特》里仅有的两位女性之一。她的戏份不多,五幕二十场里,她上台只有五场,台词也比较少。不过她这个角色与其他人物关系密切,对剧情的发展、演变,往往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作为视觉表演艺术之一的戏剧,不像后起的电影,无法逼真再现死亡、凶杀的场面,只有通过剧中人物的台词加以描述,甚至有些剧本中的配角,其主要职责就是向观众交代这类场面。不过此剧中对奥菲莉亚身亡的叙述,还是出自较为重要的王后乔特鲁德之口,她在第四幕第七场里那段18行的说白,被认为是文学作品中描摹死亡场面最富诗意的段落,其中具体的生动细节,吸引了许多画家的注意,以之为题的画作不少,米莱这幅是其中最负盛名之作。原画高76.2厘米,宽111.8厘米,属伦敦泰特美术馆的馆藏。
米莱十一岁即进入皇家艺术学院习艺,成为校中有史以来最年幼的学生。后来他结识了亨特和罗塞蒂,志趣相投,1848年9月,三人在伦敦贝德福德广场边上的米莱家宅邸中创立了前拉斐尔兄弟会。次年,与罗塞蒂共用一间画室的德弗雷尔认识了伊丽莎白·西达尔,用她为模特儿创作了以《第十二夜》为题材的油画。由此,西达尔也与米莱和罗塞蒂结识,日后还嫁给了罗塞蒂。1851年,米莱决定以奥菲莉亚之死为题材创作油画。他忠于兄弟会回归自然、注重细节的宗旨,通过友人帮忙,选定了伦敦西南郊萨里郡托沃思镇附近、泰晤士河一条支流的河岸边,创作油画的背景部分。米莱分两个阶段创作此画:先花了五个月时间,每周六天,每天甚至长达十一个小时,专心在河边作画,画面上的种种细节,都力图忠实还原莎翁笔下的描写。作画期间,蚊叮虫咬不算,还有人告他私闯领地破坏了庄稼,苦不堪言。到了那年11月,已经常有风雪,米莱在岸边搭了一间小茅屋避寒,自己觉得像是流连荒岛的鲁滨孙。完成了背景部分之后,他返回伦敦高尔街的寓所,请来当时年方十九岁的西达尔,让她衣衫整齐地仰卧在放满热水的浴缸里,在下面点起油灯保暖。有一次他专心作画,油灯熄灭了没有留心,西达尔着了凉大病一场,她父亲写信向米莱索取五十英镑的医药费,后来稍微打了些折作赔,才算罢休。
此画完成后,于1852年在皇家艺术学院展出,当时并未获得太多佳评,就连向来鼎力支持米莱的批评家约翰·拉斯金,虽然欣赏作品高超的技巧,从整体上也不欣赏此作。不过在前一年12月,已经有一位伦敦的画商,见到尚未完成的作品就以三百几尼定购下此画。十年后,这位画商以七百四十二几尼的价钱,将此画转手卖给了一位钟爱前拉斐尔派的收藏家,后来此画辗转进入泰特美术馆,成为镇馆之宝之一,行家如今的估值为至少三千万英镑。西班牙大画家达利和日本作家夏目漱石,都非常喜爱这件作品。1998年和2008年,此画曾两度送赴日本展出。
作者:叶扬 责任编辑:安迪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