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茗:从“顽石点头”说起

2018-05-01信息快讯网

李志茗:从“顽石点头”说起-信息快讯网

一张黑底的纸上,几道或粗或细的白色线条勾勒出了一个坐着捧书阅读的僧人模样,老爸指着它对我说,这是你曾祖创作的画像,从拓本复制而来,名为“顽石点头”,刻在福州鼓山的石壁上 (上图)。那时我读初中,不明白曾祖为啥在石壁上画画,他是怎么画上去的,风吹雨打的,难道不怕坏,并且明明是和尚在看书,还叫什么“顽石点头”? 但我当时好像只是“哦”了一声,没有把心中疑问提出来。大概见惯老爸收藏的曾祖画册及散页图片、画片,不过又增加一张而已,我丝毫未觉得稀奇。读大学后,尽管自己经常到福州,但都是赶车,匆匆忙忙的,从来没有去鼓山看看。

今年春节回家,我路过福州,特地去鼓山逛逛。身临其境,才领会到刘禹锡“山不在高”的诗意。鼓山不高,却林壑幽美,名胜甚多,尤其这里有不少名人题刻,号称中国的书法宝库之一。据称,鼓山摩崖题刻共有一百多处,五百余方,从北宋到当代,真草隶篆齐全,置身其中,犹如进入书法展厅,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现存最早的是我们仙游先贤、北宋书家蔡襄的真书题刻,最晚的则是当代文豪郭沫若的书作。这些摩崖题刻刚用红漆重新勾画,焕然一新,鲜艳夺目,使过年的气氛愈发浓厚。在诸家书法题刻中,夹杂着三两幅画像,曾祖的作品是最大幅者,位于灵源洞的喝水岩下,高约三米,宽约二米。虽然是巨幅大制,但因为触手可及,并不感到震撼和压抑,反而觉得可亲可近,朴实自然。我仔细观摩,发现小时候所见拓片看不清僧人面目打扮,款识也若有若无,严重模糊失真,眼前的原作经红漆描摹后,在斑驳的石壁上,显得非常突出和清晰:僧人虬须虎眉,披袍戴帽,趺坐蒲团,展卷读经;左上角刻有草书款识,分别是“顽石点头”四个大字,以及三行小字,前两行多为人名,有些字认不出,大意是庚午夏日与朋友子侄同游至此;最后一行落款“仙游李霞”,并钤有朱白印章各一方。据此可知,该巨幅系1930年夏曾祖偕亲朋游览鼓山后所作。

遥想当年,曾祖六十初度,已颇具声名,卓然成家,有资格在鼓山摩崖题刻。在游览考察鼓山胜景之后,他选择古往今来题刻最为集中的灵源洞发表画作。这里岩秀谷幽,巨石林立,曾祖巧妙地利用这个自然景观,选择“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进行创作。无名氏 《莲社高贤传》云:“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为点头。”因此他仅画“生公说法”,而群石都是现成的,可谓寓画于景。但拓本无法表现这个意境,让年少的我莫名其妙,当然也因为那时还不懂这些典实。要在一块巨石上描绘单个人物,自然不能精雕细琢,所以曾祖因地制宜,运用简括雄犷的笔触,寥寥数笔勾勒衣纹轮廓,再辅以局部的精加工,从而把生公讲经的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

曾祖擅用大笔写人物,线条粗犷,简练豪放,雄健有力,但他并非仅此“一招鲜”,与此迥然相异的笔触细腻,线条繁复,飘逸灵动,他也非常拿手。我新近看到的曾祖《公孙大娘舞剑器》图就是如此。如果说《顽石点头》是写意的,那么这幅画则为工笔,细描精写,把杜甫诗中公孙大娘的绝世容颜、曼妙舞姿刻画得惟妙惟肖。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是千古名篇,然公孙大娘的“舞剑器”究竟是怎么回事,自唐以来就有争论,大致形成四种看法:第一是持剑而舞,第二是空手而舞,第三是执刀而舞,第四是持彩帛而舞。四说至今仍聚讼不休。曾祖刚开始可能不知道学界的争讼,想当然地以为舞剑器就是舞剑,最初作 《公孙舞剑》 图,画的就是公孙大娘舞双剑。随着他交游的广阔,尤其是跟一些文人雅士结交后,了解到对公孙大娘“舞剑器”的认识存有争议,于是他搜集资料,作了番研究考证后,赞成第四种看法,于是重新创作。

这幅重新创作的《公孙大娘舞剑器》即我前面提到的最近才见到的那幅。图上方的款识即曾祖的考证文章,用隶体书写,全文如下:

杜甫诗序云: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浑脱如意。予读《宋史·乐志》,队舞制有剑器队,其人衣五色绣罗襦,裹交缬(脚)幞头,红罗绣抹额,带器仗。据姜元吉云:向在甘云(肃)见以丈余彩帛结两头,双手持之而舞,剡倏如流星,问何名,曰剑器,乃知公孙氏所舞剑器即此。以姜所见,证以宋《乐志》所释,“剑器”两字乃队舞之名,非指剑为器也。又《舒艺堂余笔》云:剑器乃宫调曲名,教(坊)所奏古调,中吕宫曲与黄钟宫曲皆有剑器一调,中吕曲因旧曲造新声者三(五)十八调,亦有剑器一调。观此,则剑器又属曲调名矣。按上载乃舞者、歌者名称,全与剑不属。予按先辈如华新罗、解(改)七芗、费晓楼以及近代钱慧安诸家图画中,皆呢绘美人双持长剑距跃跳舞,对于剑器命名皆不加意考据,于予又何讥哉?丁丑孟秋,闽中仙游李霞识。(注:文中括号内文字为据曾祖所引材料而改正的字和补充的脱字)

根据上文,曾祖引用《宋史·乐志》、张文虎《舒艺堂余笔》等材料,指出“剑器”乃队舞之名、曲调之名,都跟剑无关,又据桂馥《札朴》载姜元吉在甘肃亲眼所见当地女子以丈余彩帛结两头,双手持之而舞,遂支持第四种看法,重新创作《公孙大娘舞剑器》图。图上落款“丁丑孟秋”,即1937年8、9月,其时离他去世不到一年。曾祖父这种勤求博采、老而弥笃,勇于自我否定、自我纠正的治艺精神和态度,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今年是曾祖父去世80周年,谨以此文聊表纪念。

作者:李志茗

编辑:王秋童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