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 笛韵悠悠,先民天籁之声穿越遥远时空从远古踏歌而来

2018-05-02信息快讯网

热评 | 笛韵悠悠,先民天籁之声穿越遥远时空从远古踏歌而来-信息快讯网

2018年5月1日晚七时三十分钟,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艺术节原创新作专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上海音乐学院跨界融合创新交响民族器乐剧《笛韵天籁》在美琪大剧院登场,由赵晓鸥指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青少年交响乐团演奏,上海音乐学院竹笛演奏家唐俊乔教授领衔主演。

《笛韵天籁》共分为四幕,讲述的是笛子的形制演进与人类情感发展相交并的线性脉络。从远古至当下的宏大叙事,林在勇出品、徐瑛编剧、李六乙艺术指导等庞大制作阵容,以及上海音乐学院各系部的合力支持,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剧场内座无虚席。

热评 | 笛韵悠悠,先民天籁之声穿越遥远时空从远古踏歌而来-信息快讯网

第一幕【逐宍】以《吴越春秋·弹歌》中:“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的文字描述为参照,台上“先民们”或左右、或圈形地手舞足蹈,隔断式舞台幕布缓缓升起后的视野扩展,由鸟兽腿骨制成的骨哨、骨笛,在击鼓伴奏声中点缀出特殊材质的尖锐音色。竹笛演奏家唐俊乔以“乐神”形象在舞台呈现,吹奏出完整的笛乐旋律,精致的装扮与优美的肢体尽显美的姿态。从人类自然发声的无语意呼号,到先民狩猎获取制乐的物质材料,体现了吹管乐器与自然生命间的紧密关联,乐池里回荡起的敲击乐器编钟之声,从侧面隐射出编钟与仪式场合应用中的等级制度。

第二幕【作律】通过暗雅的月光、漫天的星空、飞舞的蝶翼、森林的深邃以及夜的神秘,在舞台层层幕景的铺展与精心制作中,散发出当下人们对原始时期先民活动场景的超时空想象力。“伶伦”苦思冥想地试图将骨笛吹奏出动人的旋律,时远、时近、时轻、时重、时断、时续的音响片段中,有着令人熟悉的旋律音调,对自然万物进行描摹的经典笛乐语汇闪现出乐人的慧思,以“竹”制成的笛子为“伶伦”制乐开启了新的天地。

热评 | 笛韵悠悠,先民天籁之声穿越遥远时空从远古踏歌而来-信息快讯网

当笛子与“竹”的自然属性相联系时,对于乐器材质自身音色音响的探索成为了中国吹管乐器的重要标示性特征。第三幕【竹韵】竹笛虚颤、飞指、打音的音色变换,简约质朴的轻纱帷幔、亭台水榭的水墨意韵、台上三两人组合的点缀,勾勒出江南文化的视觉氛围,昆曲《牡丹亭·游园》中【步步娇】的旦角唱腔在曲笛伴奏下,将词中“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之情刻画。竹林深处独白式的昆曲小生,用独特的音色与飒爽的润腔,在笛乐伴奏中阐述南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词意。

第四幕【天籁】的音乐根据郭文景竹笛重奏作品《竹枝词》编配,“齐奏不齐”的起始句与高低错落的音响层次,具有作曲家鲜明的个性风格,通过气流顿逗强弱与竹笛材质的碰撞,随气息产生的自然下滑音调,生发出具有“竹”材质本身的音响意味,与当代流线形水墨枯笔的竹林交相倒影。笛声由“线性”转向“点状”,乐器音响的参差交迭、游移叠置构成一幅视野宽广的画面。背景浮现出北宋·王希孟的画作《千里江山图》,白鹭穿行,青绿山水的画质与宋代特有的笔墨色调充满自由的遐思,末段由平视长卷视角进入一种自上而下的鸟瞰式俯视,如借助“扶摇而直上”的风力地登空凝望,身临其境地融入古人笔下的山水之中。

热评 | 笛韵悠悠,先民天籁之声穿越遥远时空从远古踏歌而来-信息快讯网

《笛韵天籁》集剧本创作、舞美设计、戏剧演出、交响音乐创作多位一体,深度融合剧情、舞台表演及多媒体艺术,以跨界盛宴的形式,让观众现场感知中体验时空交错之感,是一种以多维度视角来探索现代中国竹笛表达纵深的有益探索。将“笛”这件乐器置于多媒体跨界合作舞台的中心,在诗词、绘画、戏曲与当代艺术想象与科学创新的多重文化语境中,寻求乐器音色在深层文化思想与历史审美选择中的定位,应当说是当下跨界合作大势中需要深思的重要命题之一。当然,“音乐作为诉诸听觉、转瞬即逝的动态性时间艺术,它之需要形式的构筑,远远超过其他艺术之上”,因而在跨界合作语境中如何凸显音乐各部分结构衔接的整体形式美感,于艺术家的创作、表演而言也是一种新的挑战。

热评 | 笛韵悠悠,先民天籁之声穿越遥远时空从远古踏歌而来-信息快讯网

作者:上海音乐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 邓姝

编辑:姜方

图片:上海音乐学院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