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援建都江堰市的社会综合福利院。| 王重辉 摄影
▲上海建工四建公司负责建设施工的都江堰医疗中心。| 王重辉 摄影
■“苦难时有我,感动却因你”
援建期间,上海援建者印象颇深的,恐怕就是“余震频频”了。在入驻都江堰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据不完全统计,他们经历了4级以上余震300多次,其中6级以上余震3次。6级以上,在别的地方可能就是主震了;但在这里还轮不上,这里的主震级别是8.0级。
问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指挥部两任总指挥,在援建中什么事情印象最深?沙海林和薛潮先后讲了两个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
沙海林说,当一批来自四川的重伤员送到上海长征医院后,市领导前去慰问,奉上慰问金后,还问他:“您还有什么要求?”这位受重伤的中年男子说:“请把这份慰问金转交给救我的四川卧龙地区受灾的孩子们。”于是,市领导当即嘱咐在一旁的沙海林:“请你一定办到。”都江堰距离卧龙并不遥远,但由于山体崩塌,山路被毁,为了实现这位重伤员的心愿,上海派专人转辗千里,甚至翻过了好几座雪山,才把这笔慰问金送到了卧龙灾区孩子的手中。“你想想,他自己是重伤员,却心里惦记着灾区的孩子,这就是四川老百姓的境界!”沙海林对记者说。
薛潮说,2009年春节,有一位普普通通的都江堰老人,踏着一辆板车,给正在建设中的医疗中心工地拉来了一头猪。按照当地的习俗,过年送一头“全猪”作为年礼,是最高礼节。医疗中心项目负责人无法谢绝,千恩万谢之后只得收下,然后再派项目组同志带上慰问金和水果,赶去老人家中道谢。但当项目组同志敲开老人的家门,立马大吃一惊,原来,老人的屋里除了老伴、桌子和床,几乎一无所有,可谓家徒四壁,项目组同志还未开口问安,已经热泪盈眶。“老汉送给我们上海援建队伍的不仅是一头猪,还简直是他们老两口唯一的‘动产’,”薛潮说,“都江堰受灾群众对上海援建的支持,可谓倾其所有!我们的工程要是哪怕打一点点折扣,都对不起都江堰老百姓!”
大灾大难前,是四川灾区的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的意志、胸怀、责任和使命感,不断激励着参加对口援建工作的上海同志。
上海援建指挥部后勤保障组组长何怀青,地震发生前是上海市人民政府驻川(渝)办事处副主任,已在成都工作了5年。大震发生次日,他即转道重庆驱车赶回成都,在第一时间将灾区所需的药品、帐篷、食品等信息发回上海,协助上海市政府将灾区最紧缺的物资调运进川。此后,因为他最熟悉当地的情况,又义不容辞地在上海对口援建指挥部工作了2年零3个月。其间,因为常年奔走在乡间山区,他的腿静脉曲张严重到不得不开刀治疗。
但当记者和他聊起在对口援建的日子里,哪件事是最打动他的?他说,是在都江堰向峨乡。当时,向峨乡政府办公楼垮塌了,不少干部被压在下面,而不远处就是向峨小学,有几百个孩子被埋在废墟里。时间就是生命,先救谁?当地的干部只说了5个字:“救人先救娃。”于是大家先去抢救埋着的孩子。当时,有的乡干部虽然认出了自家的娃所穿的衣服、袜子,但没有一个人说“先救救我家的孩子”,而是只考虑怎样能更快地抢救更多的孩子。“都江堰人的这种大爱精神,对我们参与援建的人都是一种教育,”他说。
在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的第二年,有一首名为《重建辉煌》的上海援建之歌,在上海援建都江堰的项目工地上唱响。张伟令告诉记者,2009年9月1日,当上海负责援建的24所当地学校全部交付时,在移交学校钥匙的仪式上,孩子们唱起了一首歌 《都江堰谢谢你》,让所有的建设者为之动容。之后,援建指挥部就酝酿也要写一首歌,于是群策群力,一字一句经过集体讨论,最后请来北街小学的音乐老师杨延川为之谱曲:
“让岷江两岸开满鲜花,苦难时有我,感动却因你,你微笑时的泪光,让浦江儿女坚定坚强。”“岷江和黄浦江啊,水水相连,上海和都江堰啊,心手相牵,共担着重任,共守着信仰,祖国的希望,重建辉煌。”
薛潮说,这首歌既道出了地震灾害发生后,上海援建者义无反顾地奔赴灾区的决心,又描述了都江堰和上海两地人民“共担着重任”“共守着信仰”“共建着家园”“共享着希望”同甘共苦的难忘经历,最后表达出全国人民都希望灾区人民重建辉煌的共同心愿!
▲都江堰 | 何勃 摄影
记者手记:“来咱都江堰看看,就知道什么叫凤凰涅槃”
重回都江堰采访,第一个遇到的出租车师傅是位四五十岁的当地人。记者不敢直接问他当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时家人有没有伤亡,只能问他“这些年过得怎么样”?
师傅开朗知足地笑了,说他儿子在成都读大学,大三了。记者说,你儿子很争气啊。他说:当然啊,谁不知道我们都江堰是上海援建的,所以我们都江堰现在的教育和医疗在整个四川是排在前面的。口气里是满满的自豪。
得知记者是从上海来采访的,他又感慨地说,你们上海有个“上海奶奶”,都把自家的房子卖了来支援我们,太不容易了,现在房价可高了。
十年过去了,“上海奶奶”沈翠英卖房援建都江堰柳街小学的事,都江堰老百姓依然还记得。
这让记者想起当年都江堰最主要的交通干道上拉着的横幅:“岷江黄浦江水水相融,上海都江堰心心相印”。十年过去了,横幅不再,都江堰和上海两地百姓的深情厚谊早已印在彼此的心底。都江堰的今天,一定离不开都江堰老百姓自己的努力、吃苦和奋斗,但他们只说援建者的功劳,这是都江堰老百姓的厚道。
下车前,那位师傅出乎意料地总结概括道:“来咱都江堰看看,就知道什么叫凤凰涅槃,就知道共产党为啥垮不了。”
说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四川灾区灾后重建的成就,举世公认。
这座如凤凰涅槃一般的城市,其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都江堰市委书记卢胜说,当年的援建,为都江堰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去年,都江堰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8.5亿元,增长8.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8%和9.4%。都江堰未来的发展目标,就是建成国际生态旅游名城。
“说不定你下次来,就可以先坐飞机到聚源通用机场,再坐现代有轨电车旅游客运专线去青城山、都江堰了!”他笑着说。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郑蔚
编辑:范菁
责任编辑:付鑫鑫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