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幻想曲《炎黄颂》:一篇华夏文明史诗,一曲中国音乐梦圆
▲交响幻想曲《炎黄颂》由上音院长林在勇任出品人,上音副院长廖昌永任艺术总监,上音四位作曲家周湘林、赵光、张旭儒、尹明五共同创作。演出由林大叶执棒,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学生组成的联合乐队共同演奏。
5月17日晚,由上海音乐学院创作团队策划出品的交响幻想曲《炎黄颂》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隆重上演,为2018第三十五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圆满落幕奏响磅礴篇章。这部作品由上海音乐学院四位作曲家周湘林、赵光、张旭儒、尹明五共同创作,取题于华夏始祖炎黄二帝的创世神话,讲述华夏民族从混沌荒蛮到一统文明的生生不息,以传统文化体裁致敬古代精神之光,并藉此展望新时代天下大同联通共荣的美好明天。音乐会由指挥家林大叶执棒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与十位来自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学生组成的联合乐队演出,这些焕发着蓬勃朝气的学子们,为观众献上了一场颂扬华夏文明的礼赞之歌。
作品采用多乐章的交响套曲结构,分为“源”“生”“化”“祥”四个乐章,在保有交响化形式的基础上使文学性情节和戏剧性构思侵入其中,音乐与故事形象紧密联系,叙事方式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与此同时,每个乐章都融汇有丰富的民族音乐语调,创作之初,四位作曲家一同前往甘肃、陕西等地采风,他们深入民间,探寻山川大地、风土人情,将民间曲调、民族情节巧妙地糅萃进管弦乐表现载体当中。四个乐章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经久流传的神话传说作为文字式的导领,秦音秦韵在不同的节点暗中相合,形象的音乐语言赋予了人们脑海中抽象的想象和符号观念以超模拟的内涵与意义,使我们通过聆听成功提取出作品所要表达的艺术内容与价值,堪称兼具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原创巨制。
四个乐章的布局贴合着我国古典艺术的结构技巧:“源”“生”“化”“祥”分别对应着“起”“承”“转”“合”, 第一乐章讲述从混沌创世到生命萌发,管钟琴与音树在寂静中敲击而回馈的共鸣营造出一片神秘意味,从单簧管模仿水“源”之声的不断涌动,到弦乐声部拉奏出感人至深的旋律,再到乐队全力协作爆发式的音响,自始至终流转不息的音响能量好似演绎着原始社会缓慢而漫长的发展过程,艰难又满怀希望;第二乐章是全曲最短小精悍的部分,述说着从生产发展到繁荣文化的蓬勃之相,以碎片式的音乐语汇,将乐思安插在各个声部及音色之中,弦乐器所展现的传统曲调也趋于片段化,呈现出一片灵动的“生”机;第三乐章无疑是充分展现戏剧张力的一段,以“逐鹿鏖战”为场景,描绘从铁血柔情到磅礴气势的战争场景,弦乐配合下快速音流制造出紧张气氛,大号全力贲张的力量使人为之一振,随后首席小提琴、单簧管等或独奏或重奏出如泣如诉的曲调,阴阳相济最终幻“化”出古代华夏由荒蛮向文明转变的历史转折画面;末乐章诠释从敬天祭神到礼赞天下的主题,狂风暴雨般的引子、忧愁婉转的中段都彰显出巨大张力,末尾处宽广开阔的曲调令人动容,以民歌素材为母题,经过近乎完美的管弦乐配器,创作出感人至深的旋律,奏响一曲大气“祥”和的盛世之声。
昨夜,《炎黄颂》的声音响彻时空,丰富的民族音乐语调与管弦乐体裁的完美结合让这首大气磅礴的交响幻想曲焕发生机,艺术家们用优美的音符展现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也令伴随改革开放40年一路走来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芬芳绽放,华彩齐诵。
作者: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孙慧
编辑:姜方
图片:叶辰亮摄
责任编辑:李婷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