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 | 插秧记:“退步原来是向前”

2018-06-05信息快讯网

芒种 | 插秧记:“退步原来是向前”-信息快讯网

古代文人历来将芒种插秧作为吟诗的重要题材。唐高适,宋苏轼、陆游等都留有不少名诗佳句。宋范成大的《芒种后积雨骤冷三绝(其一)》最富有农民感情色彩,诗曰:

梅霖倾泻九河翻,

百渎交流海面宽。

良苦吴农田下湿,

年年披絮插秧寒。

一个甲子前的芒种(农历4月19日)后的头个星期天。这天生产队安排的农活是插秧,母亲让我也参加。她说:“种田人家小囝各种农活多要学一些,从小养成劳动习惯,长大后不愁没有饭吃。”当时我正在上海中学读书,下午上两节课,作业不像现在这样繁重,放学之后有不少时间可以用来割草、放牛、拷浜捉鱼、玩耍等。我想,插秧还是第一次,不知道是啥样滋味,很想体验一下,所以就愉快地答应了。

这天,天阴,空气湿润。早饭后,我跟着人们来到了田头,小囝浜北的一块田。这地长、宽分别约五十米和八十米。两天前,这田里还长满黄澄澄、沉甸甸的小麦穗,此时则成了一洼平整水田,流淌着两公分深的“瓜皮水”,春风吹皱薄薄的水面。田埂及水田里可见一些翻着肚皮已死或半死的蚯蚓,十多只小“合呆”(介乎于青蛙和蛤蟆之间的小动物),张着嘴巴“膀膀”(故湖北人以此为名)地叫着,似乎在告诉人们,它们将会有新的栖息之地。有人早已将一扎扎稻秧均匀地抛落在水田里。空气中弥漫着土地的润味、稻秧的清香。

这天,有二十多人参加插秧,有男有女,最年长的五十多岁,除了我,大都是插秧老手。俗话说“插秧看上行。”小叔父是村里公认的插秧好手,又快又好。他插的秧,深浅恰当,前后刷齐,行距、横距均匀。只要他在排头兵就非他莫属,也不用拉绳子,其他人跟着干就是。

就插秧本领而言,母亲除了耐力外是不亚于小叔父的。这天为直接指导我,她甘居落后排在我前面一排,我为殿后最后一排。虽说时值春末,然而地表阳气趋升而阴气未尽,水温偏低。大家穿着两重季,上身穿着破夹袄,束着腰带保暖,下身穿着两条半单裤,裤脚挽过膝盖,腿脚颇觉寒意。初,双脚浸入水田,埋在泥中,小腿肚下皮肤顿觉寒冷,进而变得乌青,沾上黄泥水呈斑驳状。母亲说,这不用怕,稍后会习惯的。果然,约莫半小时后,腿脚感觉好多了,或许适应了或许麻木而失去了知觉。

正式插秧前,母亲如此这般地告诉我插秧的基本要求和技巧:每人插4行,行距、横距各一拳头(约七至十公分);每窠秧插五六根苗,入土两公分;右手三指(拇指、食指、中指)并拢插秧,左手分秧、传秧,两手必须同时进行;双脚必须配合插秧,每当插完2行横秧,双脚就要及时地往后平移同样的距离。母亲边说边示范,行家里手,娴熟自如。听母亲说的和做的,我觉得插秧并不难。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自上肩胛嘴要歪”。确实如此。起初,我感到手脚不听大脑指挥,忙乱不堪:不是秧插得太深,就是太浅;或双手配合不好,分秧传秧滞后于插秧;插秧和双脚往后平移不协调,前后行秧位呈蚯蚓状,弯弯曲曲。我责怪自己悟性差,手脚笨拙。好在母亲耐心、及时手把手地教我。我终于悟出了一些道道,掌握了基本技巧,逐步顺手了。

“队长来检查质量了!”有人说。按生产队规矩,插秧质量不合要求的,就要被处罚,责令返工,以至扣工分。最主要是让人颜面难堪。因此,很少有人愿意拆烂污。我是第一次插秧,理所当然地被作为重点检查对象。我想,倘若质量有问题,我是无所谓的,最怕的是牵连母亲,有损她的颜面。所以,我心有些怦怦乱跳,唯恐质量不合格。队长对我插的秧从秧距、深浅、前后秧位、弯直等方面作了认真的检查,翘起拇指连声说:“不错,毕竟是中学生,有悟性,强母手下无弱子啊!”队长的表扬,让我心中放下一块石头。我总算为母亲争了一分面子,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的甜。

队长是个讲究原则、赏罚分明的人。他当着众人面表扬了插秧的好手,批评了质量有问题者。他严肃地批评一个绰号叫“六百四”的小伙子:“谁让侬种元宝秧,侬又不是第一次插秧,插的秧连小孩插的都不如,返工,扣侬两天工分!”那青年连声认错,乖乖地返工。所谓“元宝秧”是指以秧腰为根插入泥中,根和叶梢两头翘起,形似元宝。此类插法,既快又省力,但十有八九秧不活。故为插秧大忌。

当换第二轮时,我依然列于最后一排,母亲在我前排。她本来就是能手。先前她要教我,所以自愿排在倒数第二排。现在,我基本掌握了插秧技巧,她可以不管我了,她完全有能力超越前排而居遥遥领先之位。然而,她没有这样做,为的是不打乱现有秩序,也不想给前排人难堪。当然,还有层意思是,她也许随时可指导我,以确保我的插秧质量。她故意放缓速度,这样给了我喘息的机会。我直起腰,侧身望后一看,只见二十多个人,一个个弯腰凸臀,两腿伸直,头和手向地,忽上忽下,身体在缓缓往后移动。再抬头往前一看,原先一片泥色水田都被插上了碧青的稻秧,面积就像摊大饼似的越摊越大。斯时我才懂得何谓“以退为进”。有当地民谣为证:

四肢着地背朝天,

横里竖里刷拉齐;

一手分来一手栽,

看是后退实向前。

相比而言,唐末五代时布袋和尚的《插秧诗》,文字更优美,意涵更丰富、深远,诗曰: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其实,“以退为进”,不只适用于插秧、修行,还适用于为人处世。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可以说,小至微观个体,大至宏观国家,“以退为进”是处理世间万事万物关系的一个重要策略。当然,出发点,目的不尽相同,结果也不尽相同。这个道理是随着日后饭吃多了,路走多了,书读多了,才逐渐明白和加深认识的。

突然,只见一扎稻秧腾空升起,离地“三尺三”,向前面飞去,不偏不倚地正好落在一姑娘的右大腿旁边,将那姑娘溅得浑身是水。“哈、哈!”“侬这是作死!”笑骂声飘响在水田的上空,给紧张的劳动带来了些许轻松和快感。母亲说:“这是哪个小伙子故意捣蛋寻开心呢。”

过了些时候,我肚子咕咕叫,饿得发慌,早晨喝的两碗稀饭早已不知去向。母亲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用纸包的煨土豆递给我,那土豆还是温热的,散发诱人香味。看来,她出门之前就已经为我肚饿做好了应对之策。如此细致入微的关怀,世上唯有母亲才能想到、做到。我在母亲慈爱的目光里吃下了土豆,就觉得浑身充满温暖和力量。

这时,我见到一大一小两只合呆栖于我刚插下的秧旁,小的紧紧地依偎在大的旁边,显然是一对母子。它们见我无丝毫畏惧和陌生之感,对着我一个劲地“膀、膀”地欢叫着,似乎是在感谢我为它们营造了一个舒适漂亮的新居,从此不怕刮风下雨,太阳暴晒。

插秧后连续一周,我感到腰酸背痛,右手三指肿得似胡萝卜,两腿胀痛,抬不高,迈不出步,蹒跚而行,平时半小时走完的上学路程足足多花了一刻钟。

插秧只是由谷种变成米的整个过程中的一道工序,接下去有耘稻、施肥、灌溉、收割、脱粒、晒场和去壳轧米等,前后须经历三四个月时间和七八道工序,道道工序需挥洒汗水,精管细养。窥一斑而见全豹。插秧尚且如此艰辛,更何况其全过程,“一粒米七担水”不为过。尝苦知甜。通过这次插秧的体验,我才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珍惜粮食,敬重农民。这一理念从此深深地铭记于我心中。

写于苦乐斋


作者:朱林兴
编辑:吴东昆
责任编辑:舒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