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张海报会勾起你的电影往事。6月12日至25日,“永远的画面——改革开放40周年电影海报展”将在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影城、上海银星皇冠假日酒店举办。206张精美的电影海报,是人们洞悉改革开放发展生动而又趣味的切口,亦凝聚着电影人的匠人匠心。
选择那些美誉度高、影响力大、开一代风气之先的作品
海报展分为“传承、荣耀、开拓、绽放、步伐、奋进、新时代新起点”七大板块。改革开放40年来,走上中国银幕的影片不计其数,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挑出近180部?内容策划石川说主要基于四个标准。首先,是美誉度高,影响力大,“像《一个和八个》被称为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战狼2》的出色票房也摆在那里。都是实至名归。”《庐山恋》则被誉为有着“中国银幕第一吻”的经典爱情故事片,后来还创造了“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庐山恋》海报,组委会提供
第三,是在电影艺术流派上开风气之先的作品。譬如《黄土地》在电影风格和语言上形成一种新的影像,并深深影响了整个第五代导演早期的叙事倾向和风格基调。
《黄土地》海报,组委会提供
第四,是博采众长,精选了当年各个老牌电影制片厂的扛鼎之作,像1987年-1991年间,珠影的《孙中山》、长影的《开国大典》、峨眉的《焦裕禄》、八一的《大决战》、广西的《周恩来》,均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有着很高的造诣。
《大决战》海报,组委会提供
海报是电影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方寸之间,涵盖了电影片名、类型、出品厂家、编导、演员、放映时间等多种信息。电影海报其实承载了时代的记忆。在这里,总有一张海报会勾起你的电影往事,甚至让你睹物思人,缅怀大师。多年研究谢晋电影的石川,在策展过程中仿佛又想起了当年和老艺术家交往的一幕幕。为纪念谢晋导演逝世十周年,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还特设了谢晋导演展映单元,共有7部数字修复的谢晋代表作将重登大银幕。而重温《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等海报,都亦藏着后辈对电影前辈的深情缅怀。
《天云山传奇》海报,组委会提供
众人齐心,一波三折寻找海报的“娘家”
因为跨越了整整40年,不少海报的“娘家”,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对接上,可能要几经周折,甚至辗转五六个联系人。令影视节中心工作人员感动的是,不仅是上影,包括长影、青影、潇湘等许多电影集团在闻悉上海国际电影节“永远的画面”邀约素材后,都报以极大的热情,“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电影单位本身经历了改制、合并、重组等。有的海报、视频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一波三折,好在通过各方资源的协调、积极配合,最后柳暗花明,功夫不负有心人。”
锦上添花的是,寻找海报的过程还促成了一段段佳话。在“开拓”板块中,收录了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和卲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合拍片《变脸》,该片自1995年6月在中国首映后,又相继在韩国、荷兰、挪威、瑞士、法国、德国、西班牙、美国等多个海外国家和地区上映。“相应的,《变脸》除了国内版海报,还有法文版、日文版、西班牙版等等不同的样式”,工作人员讲述道,“经过努力,我们后来约到了一款海外版的版权,结果青影方面一看,非常惊喜地感叹:‘你们怎么找到了这张海外版的海报?之前,连我们自己的资料库里都没有这张’。”这种如获至宝的感觉,就好比长年累月的集邮,终于完成了最后一块“拼图”。
《变脸》海报,组委会提供
一笔一画中蕴含着极致匠心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这次在家门口办展,上海电影集团义不容辞地亮出一系列“看家宝”,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巴山夜雨》《喜盈门》《子夜》《城南旧事》《大桥下面》等,都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回忆。
《城南旧事》海报,组委会提供
上海电影博物馆方面表示:“上海电影博物馆的重要职能就是电影文物的收藏、整理和研究,我们库存藏品近30万件,这些藏品珍藏着中国电影的历史和文化。此次海报展所展示的海报作品,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可谓馆藏海报门类中的精品。”据介绍,这些海报的原件在日常的存放和保管方面“养尊处优”,“博物馆有严格的规定,海报的储藏要避光防潮,温度控制在22℃左右,湿度50%左右”。日常展陈和借展则会调用复制品,因为那些历史悠久的老片子,可能海报独此一款,还历经“岁月的洗礼”,这时,许多电影单位会通过高科技手段,将海报画面进行高清拷贝、修复。大众同样可以清晰地欣赏到海报艺术。
说到海报的“颜值”,上海电影集团特意以送展的海报为例,介绍了其背后的美学价值。“不夸张地说,这些海报都是艺术品,它们具有独特的时代印迹和美学风格。比如美术电影《哪吒闹海》的海报,他们代表着’中国学派’这一独特的美学流派,从设计里面上就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此外,故事影片的海报也采用了多种艺术创作技法,其中一些反映了强烈的民族化追求,比如《小街》的电影海报以中国画写意的手法,十分贴切描绘了电影中的悲凉情境。”
《哪吒闹海》海报,组委会提供
不仅是《小街》,包括《小花》《天云山传奇》等一批海报,都体现了老一代电影海报画师的深厚功底。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电影创作进入了黄金时代,当时每个影院都配备一个或几个美工。上海估计有一百多家影院,需要近两百个美工。对于这个时期进入影院工作的一批美工来说,他们也遇上了手绘海报的最佳年代。根据他们的心得,要想画好海报,必须先看片,很多人每次都是坐在第一排,认真看片,记下电影里的场景、要素,回来再根据电影情节作画。外行看海报大都只看像不像,内行如他们,却会注意每一个笔法,爱琢磨、善钻研,每个人坚持有自己的语言,对颜色的把控,对布局的经营,乃至于字体的大小,都有讲究。不少海报作品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小花》海报,组委会提供
2000年后,手绘电影海报逐渐被电脑制作喷绘技术所代替,前者渐渐成了历史档案,而后者中也不乏著名海报设计师黄海参与的《黄金时代》《大鱼海棠》等令影迷津津乐道的海报。时代在变,但是不变的是那些充满了历史意义和美术价值的作品,以及走心创作所带来的温暖情怀。相信通过“永远的画面”展览上琳琅满目的海报,观众可以再度领略到每一副画面背后的匠心,重温属于上海这座城市每个年代的街头风景。
《黄金时代》海报,组委会提供
文中涉及海报仅供电影节宣传用
编辑制作:张祯希
责任编辑:王磊
*资料由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