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而忙碌”推动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 | 为幸福而奋斗 因奋斗而幸福
放弃国外终身教职全职回国工作八年来,孙毅把推进祖国生物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奋斗目标
“热情而忙碌”推动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
在国际干细胞研究领域,孙毅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学者。她领衔的团队屡有重量级成果问鼎顶级学术期刊,她本人也是《自然》《科学》《细胞》等期刊的审稿人。
八年前,孙毅放弃美国教职,全职回国工作,受聘出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干细胞研究同济医院临床转化中心主任,并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此后,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具备国际一流水准的科学家团队,推进祖国生物医药事业发展,成为她的奋斗目标。
要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在孙毅看来,启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尤为重要。就在去年,孙毅促成中国脊髓损伤研究加入“迈阿密计划”,联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托马斯·聚德霍夫在华成立托马斯北京研究院,并相继在上海成立了同济大学 “脑与脊髓创新研究中心”,专门从事脊髓损伤的临床转化研究。这是中国脊髓损伤研究与国际接轨的第一个平台。
新建一系列先进平台,使国内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站在国际前沿
孙毅是同济大学及附属同济医院于2010年3月联合引进的一位干细胞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回国前,她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终身教授。
可以说,正是这位领军人物的到来,使得同济大学能够顺利组建同济医院干细胞临床转化中心。依托这一中心的成立,仅仅两年之后,同济大学就与美国加州再生医学研究院(CIRM)联合组建“中美干细胞研究中心”。2013年9月,该中心被科学技术部认定为“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纳入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
在业界人士看来,同济医院干细胞临床转化中心“从小到大”,呈现出让人艳羡的成长加速度,布局是关键。在孙毅看来,中国基础研究要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突破,必须瞄准国际前沿领域进行重点布局,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孙毅主导下,中心逐步建立起新一代单细胞测序及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技术平台、人源化疾病动物模型制备平台、干细胞基础药物筛选平台、人源化治疗抗体快速筛选和研制平台、膜片钳技术分析平台、细胞治疗平台等。可以说,这些先进平台的建立和新技术的引进,使同济医院干细胞临床转化中心站在国际前沿开展科学研究。
组建海外科学家团队,指导美国青年科学家加入中国研究计划
最近几年,围绕神经干细胞领域的国际合作,孙毅投入大量精力,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15年5月,她带领中国科学家团队与UCLA合作,首次发现室管膜静息态神经干细胞,并采用单细胞转录组技术揭示了室管膜静息态神经干细胞激活的信号途径。这一发现有助于拓展人们对哺乳动物成体神经干细胞的认识,为脊髓神经损伤、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干细胞修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由《细胞》发表。在今年的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上,孙毅获得“国际科技合作奖”。
此外,孙毅还长期与美国埃默里大学叶克强教授合作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机制,相关成果已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两位学者的强强合作,也使得这一项目入选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
看好国内生物医学事业的发展,这是当初孙毅选择回国的原因。过去八年,她留给周边人的印象始终是“热情而忙碌”。今年春节,她依然放弃了出境度假计划,全身心留在上海,为她正在研究的脑中风单细胞测序项目日夜奋战。
孙毅不仅是一位“高产”的科学家,更可贵的是,她还积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有力推动着中国科学家与国际学术界开展高质量对话与交流。回国后,孙毅曾多次邀请国际知名科学家来华讲学,其中不乏诺贝尔奖得主。她还深度参与生命医学领域的人才培养与改革,归国至今已培养出多名博士和硕士,引入国外青年科学工作者加入中国科研项目计划。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