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时评 | 要抓紧发掘那些被岁月遗忘的闪光史料
▲汇丰银行大楼 (现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精致考究的仿希腊风格装饰
1925年5月30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 “五卅惨案”。当时有一位81岁的老人,不仅抱病作画义卖声援,而且写下了长诗 《五卅惨案》,以大义凛然的民族正义感痛斥暴行: “烽火逼天天昏黑,天光斜射海苍赤。炮声一发弹雨激,饮弹之人涨阡陌……”
这位老人就是海派书画巨擘吴昌硕。然而,他以书画诗文声援五卅运动的史实几乎已被流逝的时光所遮蔽。由此,我想到在我们这座城市中,有不少闪光的史料被渐行渐远的岁月所遗忘,有不少辉煌的篇章正被春秋交替的年轮所消解。打响 “上海文化”品牌,要求我们对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历史进行更深入、更细致、更全面、更科学的发掘梳理、系统研究。
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概念的提出,建立了我们对上海城市文化研究的主体框架及谱系构成,明确了我们对上海城市历史评述的内容导向和价值取向。红色文化概念的明确提出,有利于我们对上海租界内外大量的革命家活动及红色史迹遗址进一步作考察排摸及发掘探究。如毛泽东曾于1924年6月入住茂名北路120弄的甲秀里,这里不仅是毛泽东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故居,而且也是毛泽东、杨开慧及家人一起度过的最稳定、最温馨的日子。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红色文化中也盛开着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的爱情之花。惟其如此,对于红色史迹更要作带有历史温度的叙述、具有学术深度的评价和富有人文意义的解读。
一座城市的发展正是在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三个逻辑点上互相关联、互为作用的,海派文化的历史魅力、社会贡献及文化影响,是值得我们去客观考评、深入研究的。如汇丰银行大楼 (现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精致考究的仿希腊风格的装饰,当年曾被称为 “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一个建筑”。又如上世纪30年代的海派收藏,不仅是中国收藏史上的第三次高潮,而且在国际收藏界也是备受瞩目的。但以往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将不少海派文化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存在剔出或回避了我们的视野,从而使我们对海派文化大系统的了解研究趋于碎片化、狭窄化与空白化。对此,有关海派文化的不少课题需要补上,不少内容需要重新审视,不少项目需要及时开展,从而在一个深厚丰实的历史形态及人文背景中呈现当下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海派文化精神脉络及城市人文时空故事。
海派文化从地缘史脉来讲,主要是受江南文化的影响。因此,在海派文化的社会形制、人文环境乃至生活场景中,留有浓重的江南文化的底色。如当年有 “海上第一名园”之称的张园,不仅是新兴时尚的市民游乐园,而且由于设在公共租界内,也是不少公共集会、政治演讲的场所,凝聚着上海近代史的政治风云。又如豫园的得月楼,曾是海派书画家重要的社团组织书画善会的会所,书画家们在这里不仅创作交流,而且时常组织重大的慈善赈灾活动。那些江南文化代表性的地标及经典性的场景,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和城市记忆,我们应当建立保护机制和立项措施。
有上海学者曾感叹:游客们在上海要轻轻地走路,一不小心,你将会惊动一位历史文化名人的梦。打造独特文化名片,盘活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是重要的途径。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上海社联成立60周年之际,礼赞68位 “上海社科大师”;打响 “上海文化”品牌的 “三年行动计划”将实施“上海名人”风采弘扬计划……陆家嘴,开在陈桂春老宅里的吴昌硕纪念馆告诉我们:文化,是这座城市的基因标识和竞争力。
作者:王琪森(上海中国书法院副院长)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