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万尼亚舅舅》| 苏扬

2018-07-10信息快讯网

说说《万尼亚舅舅》| 苏扬-信息快讯网

近读刘心武 《细雨中的叶子》 (6月 21日 “笔会”刊发),文中引用了一句名言: “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这句话出自契诃夫创作的名剧 《万尼亚舅舅》。 《万尼亚舅舅》发表于1897年,是契诃夫继《伊凡诺夫》和 《海鸥》之后推出的第三部重要戏剧作品。我国最早上演的契诃夫戏剧就是 《万尼亚舅舅》,1930年由上海辛酋剧社演出。1954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为纪念契诃夫逝世50周年又隆重上演了 《万尼亚舅舅》,以后北京人艺等许多剧院陆续上演过这部戏剧。

《万尼亚舅舅》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万尼亚勤勤恳恳,与外甥女索尼亚一起经营着过世姐姐的庄园,将微薄的收入全部寄给自己的姐夫、索尼亚的父亲——远在城里的教授谢列勃里雅科夫。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二十五年之久。万尼亚曾为自己供养着天才的学者而感到自豪,直到退休后的教授带着年轻的续弦夫人叶莲娜回到了乡下。教授的定居打破了庄园生活的平衡,也打破了万尼亚虚妄的理想。万尼亚发现自己崇拜的教授只是一个庸人,他为自己枉然忙碌耗尽精力感到悔恨和愤怒;索尼亚也由于自己暗恋的乡村医生阿斯特罗夫和自己的舅舅万尼亚都在倾慕叶莲娜而痛苦不已。适应不了乡村生活的教授决定变卖亡妻的庄园以维持自己在城市的生活,万尼亚无法承受自己耗尽青春后被弃的现实,向教授举起了手中的枪……

阿斯特罗夫是契诃夫在 《万尼亚舅舅》中精心刻划的重要人物。他是万尼亚舅舅的好友,一位出类拔萃的乡村医生。他和万尼亚同样感到精神失落,但他对生活、对社会有着更深刻、更理性的认识。他认为那些有知识的、自以为超出一般人之上的某些人, “是些神经病患者,成天去作精神分析,成天追念过去……他们永远是呻吟叹息,彼此之间的关系差不多都是病态的,他们相互埋怨、互相仇恨、互相诽谤……”他热爱森林,热爱大自然,是一个难能可贵的生态保护主义者。他痛感于人们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 “人们不去创造,却在毁灭上帝赐给他们的东西。”“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在人对大自然的感情上,那种天真、纯洁、坦白都没有了。”他一方面痛恨和厌恶生活中庸俗丑恶的现象,另一方面又渴望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他对叶莲娜的迷恋,表明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他那段关于美的台词,就是针对叶莲娜有感而发的: “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这句台词后来被人们广泛引用。阿斯特罗夫可以说是契诃夫在《万尼亚舅舅》中塑造得最有思想、最有生气、最富于理想色彩的人物形象。

在 《万尼亚舅舅》中,主要的一对矛盾为:有意义的生活/无意义的生活。前者的代表是追求生活中美和诗意的万尼亚、医生以及索尼亚,后者是安于庸常生活的教授和他的夫人还有教授的岳母等。整个剧情的走向是一个从“有意义的生活”向 “庸常的无意义的生活”的运动过程。那种庸常的生活最后占据了上风,万尼亚和索尼亚还有医生被迫去忍受。这部剧开场的时候,万尼亚已经从 “偶像梦”中 “惊醒”,对教授冷嘲热讽,而索尼亚尚沉浸在对爱情的幻想和渴望中。后来,她的爱情梦不可避免地破灭。诗意和美失落了,留下的,是真实的人生,是人不愿面对、但又无法不面对的那个没有希望,没有期待的现实——辛苦劳作,然后死去。剧中,万尼亚和医生,两个面对平庸生存 “威胁”的人,如同抓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忽然 “发现”了叶莲娜的美,他们试图通过不顾一切地追求她来使生命获得意义,重新找回逝去的青春,结果证明他们的挣扎是徒劳的。教授无力承载万尼亚的崇拜,久已安于日常生活的叶莲娜又如何能承载他们的寄托?

日常化是一种力量。它形成生活的惯性,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使人们置身琐碎无聊的生存中而不自觉,使人们安于流俗,丧失对生活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它使生命失去活力,失去想象,满足于平庸和浅薄,只从中寻求些许刺激。对日常化生存的无意义以及巨大影响力的揭示,是这部剧真正的深刻性所在。庸常的生活使人丧失了激情,丧失了感觉,麻木、厌倦。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上,万尼亚的挣扎作为一种不甘平庸的对日常化生存的对抗,才具有了更深广的悲剧意义。

每一个不甘平庸、在日常生活中苦苦挣扎的人,都能从万尼亚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万尼亚真正唤起我们共鸣的,不是因为他是小人物,而是他的心灵——渴望着意义、价值和美的心灵,以及他不甘庸常生存的努力或者说是挣扎深深打动了我们。

作者:苏扬
编辑:王秋童
责任编辑:舒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