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建设“三区一堡”强化“三个联动” | “上海改革开放标志性首创案例主题征集”专题报道
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四年多来,推出和实施一批重大改革创新举措
建设“三区一堡”强化“三个联动”
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实践。国家各有关部门积极推动、主动服务,全力支持、协调总体方案和深化方案的落实。上海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加强整体谋划、系统创新,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努力把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标杆和引擎。
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涵盖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总面积28.78平方公里。2015年4月,上海自贸试验区范围扩展到陆家嘴金融片区、金桥开发片区和张江高科技片区,总面积达120.72平方公里。
作为中国大陆首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试验区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投资、贸易、金融和事中事后监管领域已形成一批基础性和核心制度创新,并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定型,为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基础性制度框架,尤其是紧紧抓住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基本定位和关键环节,在全国率先开展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先照后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自由贸易账户、宏观审慎的金融综合监管制度、“证照分离”、分类综合执法等一系列重大基础性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提供了可借鉴的制度和改革经验。
四年多来,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理念和制度创新成果已分领域、分层次在全国复制推广。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的116项行政许可事项,在全国其他自贸试验区,以及有条件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广实施。外商投资备案管理、企业准入“单一窗口”等投资领域改革措施在全国复制推广。先进区后报关、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等贸易便利化改革措施,已在全国范围、长江流域范围、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分阶段有序推广实施。跨境融资、利率市场化等金融制度创新改革成果分领域、分层次在全国复制推广。
2017年3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3月30日,国务院印发自贸试验区“3.0版”方案。主要内容是以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园区为目标,建设“三区一堡”(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强化“三个联动”(区内改革同全市改革的联动、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联动)。方案明确了98项重点改革任务,至2017年底,98项改革任务已全部推开,超过76%已基本完成。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5周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坚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推进重大改革创新,在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推出和实施一批重大改革创新举措,其中包括高质量提前全面完成“3.0版”方案改革任务;全面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试点任务;实施企业设立全流程便利化改革,简化优化企业设立流程;建成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对所有涉及企业的审批和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等。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晓鸣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