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 英国“脱欧”之痛出路何在

2018-07-11信息快讯网

专家视点 | 英国“脱欧”之痛出路何在-信息快讯网

英国“脱欧”是2016年英国民众公投的结果,但民众并未明确给出以何种方式让英国离开欧盟,这就造成了当前以鲍里斯·约翰逊为主的“硬脱欧”派和以特雷莎·梅为首的“软脱欧”派之间的意见分歧。

虽然双方都同意英国必须退出欧洲单一市场和关税同盟,但在制定未来英欧关系协定的原则上则各执其词。主张“硬脱欧”的人士认为,英国必须收回“转让给”欧盟的一切权力,最重要的是保证英国“脱欧”后的法律独立,确保威斯敏斯特议会是唯一的主权机构,只有拥有一切对外事务的决定权之后,英国才能独立自主地控制移民、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谈判和处理其他事务。

而主张“软脱欧”的人则坚信,英国即便退出欧盟仍无法完全离开欧洲,英欧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很强,为减少“脱欧”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动荡,双方必须从实际利益出发制定有利于未来发展的贸易协定,即便英国服从欧盟的规则也无关紧要,毕竟这是双方经过谈判达成的协定。

因此,在这种张力之下,脱欧大臣戴维斯深感英国在“脱欧”谈判中让步太多,“软脱欧”的立场损害了英国的谈判砝码,使英国在谈判中处于不利位置,也让戴维斯今后的谈判工作变得毫无效率,于是不得不挂冠而去。

相比之下,约翰逊的辞职则是观念和立场不同所致。在约翰逊看来,首相特雷莎·梅在上周五达成的内阁决议无疑扼杀了脱欧带来的“机遇和希望”,英国成为开放的、外向型的全球经济体之梦想“正在死去”。约翰逊感到自己的观点不是主流,只能自己选择离开。

国家利益至上还是选民民意为重?

从约翰逊的辞职信中可以看出,“英国人民”和“人民的利益”是其立场和观念形成的根基。当然,约翰逊坚决维护草根民众利益的信念始于他在脱欧公投中与时任首相卡梅伦的决裂,而公投的结果进一步巩固了这种信念。自担任外交大臣以来,约翰逊虽不直接处理脱欧事务,但一直关心“脱欧”的走势,他的言行和观点都独树一帜。

作为坚定的脱欧派人士,约翰逊必须自始至终代表占据多数的“脱欧派”的意见,而他们的意见时常被升华成英国人民的主流意见。在约翰逊看来,既然“脱欧派”多于“留欧派”,那就是说明英国人民“整体”选择了“脱欧”,而作为代表人民的议员必须履行人民交给的任务,坚定不移地完成“脱欧”。

当然,约翰逊的观点与特雷莎·梅的主张差去甚远。

作为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在政策制定上必须从国家利益出发全盘统筹考虑,而非只是考虑多数人的立场而忽视了少数人的存在甚至整体的利益。而且在“脱欧”谈判中,英国确实遇到了非常棘手的问题,比如“北爱软边界”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是简单的 “脱欧”立场问题,而是牵涉到国家领土完整、内部团结、国家利益和发展前途的现实问题。基于这样的事实,在政策制定和战略规划上,特雷莎·梅必须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国家利益必须要优先于一部分人的利益。

在特雷莎·梅看来,保守党政府正在带领英国人民脱离欧盟,考虑到长远的国家利益,当务之急必须要与欧盟达成某种贸易协定,而不是约翰逊提出的“无协议”退欧。

一方以“英国人民的利益”为依据,一方以“英国的国家利益”为考量,这显然正把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分割开来。双方的观点对立无疑会进一步加深原本就出现巨大裂缝的英国社会。即便把约翰逊等“硬脱欧”派赶出内阁,保守党政府也无法解决这种意见分歧。

充满变数的“脱欧”谈判

“脱欧”谈判开启一年多来,英欧发表过联合声明,形成了阶段性共识,但在关键问题上的分歧仍未弥合,必须其中有一方主动让步才能顺利实现 “脱欧”。就目前来看,英国政府正在以整合内部矛盾、通过“软脱欧”的方式让此前强硬的立场变得软化,以推动“脱欧”谈判前行。

但事实上,英欧谈判的前景比较黯淡。“脱欧”谈判本身程序复杂,短期内达成令人满意的协议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欧盟要考虑到27个成员国的意见,英国要顾及到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复杂的国内政治;谈判双方既要让英国顺利“脱欧”,又不能对双方造成严重影响;既要保持比较亲密的贸易关系,又不能破坏欧盟规制;既要把英国与欧盟隔开,又不能形成“硬边界”;既要分清英欧公民的各自归属,又要保证对方的公民权利。这些都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更何况,距离2019年3月英国正式脱离欧盟的最后期限只剩下不到9个月的时间,而双方目前尚未触及到实质问题,这无疑给谈判增加了阴影。

单就英国方面来看,接下来的“脱欧”谈判势必充满着不确定性和极大的变数。当前特雷莎·梅还无法说服保守党内部那些主张 “硬脱欧”之人。戴维斯和约翰逊的辞职并不能说明 “硬脱欧”派力量会衰减,相反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弹,毕竟他们有大量的民意基础。如果保守党将来把达成的 “脱欧”协议交给下院进行投票时,这些 “反叛”的议员会投票反对,致使原本就只是勉强占据多数的保守党政府随时垮台。此外,蓄势待发的工党会趁机占据先机,调整自身政策,巩固现有议席,以等待未来随时可能举行的大选。

作者:李冠杰(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编辑:范菁

责任编辑:王卓一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