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敬老故事讲得好能拿奖,这个国家级试点区正在征集社会投稿
诗歌、散文、小说、剧本,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插画、漫画、绘本、海报、摄影、书法也欢迎;微电影和公益广告请把片长控制在5分钟内——上海市长宁区启动一场孝亲敬老公益作品创作大赛,自今起到8月20日,向全社会募集优秀作品。
孝亲敬老故事讲得好,可以获得奖金、作品展演等奖励。长宁区民政局表示,此举是培育孝亲敬老氛围的一种尝试。长宁区今年入选了第二批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区,在养老服务软硬件两个方面都推出了诸多创新动作。
老年人床位拥有率中心城区第一
截至2017年底,长宁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0.5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35.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根据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区试点方案,长宁区制定了10大类30小项工作任务,将2997万中央财政补助试点资金分解成93个具体工作项目,由区财政同步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绩效跟踪。
长宁区副区长徐静在一季度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该区今年将新增一批社区养老设施,年内建成6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之后,实现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在10个街镇的全覆盖;新增6家长者照护之家,还将制定政策鼓励已经建成的养老机构向社区开放,特别是推动公办养老机构和部分民营养老机构向社区开放助餐、助浴、日托等服务功能。
截至今年上半年,长宁区机构养老床位数量已达6158张,占户籍老年人口的3%,老年人床位拥有率居中心城区首位。
从适老性居室、适老性小区到适老性街区
居家是基础、社区是依托,两者撑起了绝大部分养老公共服务的需求。长宁区民政局局长章维表示,针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设计,一方面要力求精准、高效,另一方面也要适度普惠。
面向特殊和困难老人的服务,第一要义是“贴肉”。针对高龄独居老人的居家安全问题,区里为每户人家配置了烟感报警、红外监测、智能手环“三件套”;针对失智失能老人的日常行动需要,区里为300户困难家庭的失智失能老人准备了“居家宝”康复辅具套餐,同时开展家庭照护者培训,提升照护者技能;为了改善困难家庭老人的居家环境,全区今年计划在100户困难家庭进行适老性居室改造。
需要提升“适老性指数”的空间不只是私人家庭,还有公共空间。据悉,长宁区今年还打算选择7个老龄化水平比较高的小区开展“适老性小区”改造,探索适老环境标准、完善适老设施配套、丰富适老公共空间。此外,辖区还有两个街道被列入“适老性街区”改造计划,区民政部门打算引进市场力量,探索是老性改造的市场化运营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起长宁区实现了“银发无忧”老年人意外保险全覆盖。这个由政府买单、免费赠送的意外险,过去只覆盖1万名“保基本”对象,现在则成了全区20.5万老人的“标配”,章维告诉记者:“我们希望把意外险做成普惠服务,于是跟保险公司重新议价,过去20元一份,保1万人,现在调整为5元一份,保险覆盖对象扩容20倍。”
医养结合,在部分街道开展认知症筛查
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医养结合”也是长宁区一大特色。长宁区提出在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推广卫生服务站、护理站、居家养老服务站“三站合一”模式,让老人在一个点位搞定养和医两大需求。
长宁辖区内有5个街道启动设立了“康养驿站”,这些驿站配置了健康检测和康复设备,老年人随时可以前去使用设备,了解自己的身体指标。依托健康大数据管理平台,康养驿站能够更好地开展慢病管理和服务。
作为老年人群高发疾病的认知症,在全社会的诊断治疗和社区服务方面都存在巨大空白。长宁区借助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契机,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探索打造“分层分级的认知症照护体系”。区民政部门、卫生部门携手,选择了部分街道开展认知症筛查;在虹桥、华阳、江苏3个街道开展认知症友好社区建设,健全社区支持网络,提供认知症科普宣导、发现转诊、认知干预、家庭支持、服务商赋能和转借服务。
作者:钱蓓
编辑:陈晨
责任编辑:顾一琼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