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之子”董耀会:踏勘长城30年 呵护必将终其一生

2018-07-24信息快讯网

央视网消息:1984年五四青生节这天,三个年轻人从山海关出发,徒步508天到达嘉峪关。他们是世界上第一次在万里长城从头至尾留下完整足迹的人。董耀会,是这次徒步壮举的发起者,也从此和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万里之行 始于足下

1982年的一个晚上,在山海关长城脚下,三个年轻人有了一个极为大胆的计划,徒步行走万里长城。首先提出这个想法的就是董耀会,那时25岁的他已经是电业局线路工程队工会主席。在山里架设电线的工作之余,热爱文学的董耀会对群山之间那宛如巨龙般的长城产生了无尽的向往。

“历史上长城是分段修建,也是分段守卫的,应该没有人完整地走完过长城。如果自己可以在长城上留下一行完整的人类足迹,把这一路考察的内容记录下来,再把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沿途经历的人和事写成文学作品,太有意义了!”经过两年准备,董耀会、张元华、吴德玉出发了。

每天各自背着20多斤的设备和资料,天亮了出发、日落前下山,晚上就住在长城附近的村子里。盛夏的时候,日头毒、天又热,喝水就靠随身带着的两个军用水壶。

经过508天艰若卓绝的跋涉,1985年9月24日,董耀会和他的伙伴终于到达嘉峪关,这次万里长城徒步考察的终点。这是第一次对长城进行了全面周详的实地考察,这也是华夏子孙在万里长城上留下的第一行完整的脚印。利用途中考察收集到的第一手材料,他们写成了《明长城考实》一书,被历史学家周谷城赞誉为“用脚走出来的历史著作”。

董耀会结束了徒步考察长城,却开始了永远在长城路上的跋涉。三十多年来,董耀会从徒步长城到研究长城,从爱好者变为一位真正的长城专家。董耀会把所有的力量,投入到对长城的保护与宣传之中。

“长城之子”董耀会:踏勘长城30年 呵护必将终其一生-信息快讯网

保护长城 迫在眉睫

在1998年和2002年,先后有两位美国总统登上长城。中国外交部对此十分重视,精心挑选负责讲解的人员。要求此人不仅要对长城的历史了如指掌,更要表达出长城所代表的精神。最终董耀会接受了这个任务。

当美国前总统面对这一人类最伟大的古代防御工程时,提出了一个大多数人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为什么要耗费这么大的人力和物力,来修筑长城?董耀会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要建立起农耕与游牧交错地带秩序才会修筑长城,中国人修长城是为了和平。”

谈起学术界对于长城历史文化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社会上对长城保护意识还缺泛足够的重视,董耀会神色黯然:“之前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数据是长城达21196公里,可实际上像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这样保存较好,已经开发利用的可能不到百分之一。这么些年里,我亲眼看到了一些地段的长城遭到蚕食性的破坏后,很难挽回损失。像去年,辽宁小河口长城被修得‘面目全非’,原有的历史风貌都看不到了……虽然相关部门及时进行了干预和制止,但还是让人心痛啊!真不愿类似的现象再次发生。”

“长城之子”董耀会:踏勘长城30年 呵护必将终其一生-信息快讯网

一辈子也就做这一件事

长城,董耀会走了30多年、研究了30多年,也宣传保护了30多年。他经常把长城比喻为一位老父亲,在岁月侵蚀和人为破坏之下不断衰老。这种痛心的感受鞭策着他,为长城奔走呼吁。董耀会参与创建了中国长城学会,这个机构最大的使命就是保护长城。

董耀会用10年时间主持完成国家“十二五”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中国长城志》。这是国内关于长城的第一套大型文献。

作为“长城保护”项目的负责人之一,董耀会参与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的箭扣长城修缮工作。“排除长城险情,保护其完整性、真实性和历史风貌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做的是通过修缮防止墙体继续坍塌。如果有些地方需要回砌,也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历史信息。”在董耀会看来,最小干预原则是修缮过程中一直需要强调的,只有这样的修缮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呈现和保留长城的沧桑古朴风貌。

“我今年60多岁,和长城打了30多年交道,但是比起长城2600多年的历史,这30几年又算得了什么?对于我来说,能有机会陪伴这么一个伟大的工程几十年,挺荣幸的。”董耀会平淡地说:“我过去几十年就做了研究和保护长城这一件事,可能一辈子也就做这一件事。”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