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高温,八旬老人把自己绑在摩托上,背后原因让人泪目……
孤独山路,他为残障兄妹掌灯
只为把他们的前路照亮
7月的重庆
高温袭来
一位80岁的残疾老人
却拄着拐杖
再一次开始了
单程长达六七个小时的“远征”
烈日的炙烤
让换乘5趟公交后
被“捆”在摩托后座的老人有些难忍
但一想到路的尽头
那对等待着他的残障小兄妹
老人的心底,涌起阵阵暖意
80岁的邓林明
他叫邓林明
四年时间
他坚持上门送教
给一对不会说话、无法走路的残障兄妹
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坚持
每月一两次,怀揣心脏药
80岁老人单程六七个小时的“远征”
邓林明住的老房子没有电梯,他一手拄三角凳一手扶栏杆,腰身佝偻,从10楼慢慢下楼。
邓林明自己也是个残疾人,4级肢残,腰无法伸直,走路必须拄拐,不拄拐时像个躹躬的人。以前身高有1.65米,现在缩成1.35米。
7月28日早上6点半,邓林明就出发了。他的目的地,是重庆渝北茨竹镇新泉村2组村民吴长生的家,那里,有两个智力和肢体都残疾的孩子等着他去上课。四年了,他每个月去一两次,每次待上三五天,最长要超过一周。
因为每月定期的“苦旅”,老人头一晚特意找到4颗苦藠,拍碎就着凉水吞服,他说这能防中暑。心脏病的药也必须带,以备不舒服时随时摸两颗出来吃。
去车站的路上,邓林明拄拐慢慢前行。
这是趟单程六七个小时的路程。
老人先是从南岸罗家坝出发,倒5趟公交车到渝北兴隆镇。这一段不堵车也要4个多小时,但是公交对老人免费。直达车快一些,要多花10多元车费,没有退休金的邓林明经济很拮据,他舍不得。
车上的邓林明闭眼休息,也想着当天的课程。
接着,邓林明花4块钱从兴隆乘坐小巴到茨竹。到了茨竹镇,距离目的地新泉村只剩下5公里,能不能坐上农村小巴要看运气。
走在渝北茨竹镇的街上,想到离孩子的家越来越近,邓林明加快了步伐。
这天运气不好,已是中午12点43分,等不到车的老人决定找个揽活的摩托,15块,搭他去吴家。一年年下来,摩托车主们和老人也渐渐熟悉,熟到有了人情,晓得他去走教,有的也不收钱。
摸摸索索爬上摩托后座,老人手在抖,车主拿一条捆货物的绳子,一头缠在邓林明腰上,一头捆在自己身上。遇到坑洼路段,后座上的老人被腾空弹起,看得人心里一紧。
一路上,邓林明紧紧抓着他的背包,里面有他给吴家兄妹带的修改的作业、书、文具,有他自己的毛巾牙刷,还有8颗糖,有时候是一袋芝麻糊,或者两个苹果。8颗糖,也是老先生的礼数,从不空手。
兄妹俩守候在窗旁,等候邓林明的到来。
奇迹
不会说话、从未进过课堂的他们
在方块字里慢慢寻找前程
新泉村里,盼望着邓林明到来的,是一个一家四口三人残疾的特殊家庭:
56岁的父亲吴长生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平日以种地为生,由于生活贫困,快40岁时才和同村一身体有残疾的妇女结为夫妻;
38岁的母亲三级肢残,无法站立,无法行走,骑在一根约30厘米高的长凳上,踢踢踏踏地挪动,说话含混不清;
儿子吴文见16岁,二级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女儿13岁,三级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和妈妈一样,他们靠一根板凳行走。
吴长生的妻子、儿子和女儿都不能正常行走,只能坐在一条板凳上四处走动。
吴家的事在村里不是秘密,乡亲们平时也多有帮衬。
一次,到卫生室给患病妻子拿药的邓林明,看到了在隔壁小学“听墙根”的吴文见。男孩的眼神,触动了这个退休教师的心。他一边和学校协商,一边和孩子父亲沟通,要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去。学校同意接收,但需要家长每天陪读。要顾家,要务农,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吴长生无能为力。
“我来给你教两个娃娃,我是退休老师,一定帮你教好。”2015年3月的某一天,邓林明来到吴家,这是他说的第一句话。他决定,自己送教上门。
邓林明在院坝的墙上挂上小黑板,给残疾兄妹上数学课。
“想不想读书?”那天,邓林明问。两兄妹咿咿啊啊说了半天,邓林明也没听明白。“用笔写,想读书你画钩,不想你画叉。”两兄妹毫不犹豫地在作业本上画下一个大大的钩。
从此,在吴家门前的空坝上,乡亲们总能看见一个驼背的老人,拿着粉笔在墙上写着什么。他面前,两个坐在木凳上的孩子认真地听课。
他给兄妹买了教材、本子、文具,从认字和数数开始。
用玉米粒讲解数学的加减乘除法。
作为一个有10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邓林明原本充满了信心,但是面对两个智力残疾的孩子,困难可想而知。
“最大的障碍是他们无法用语言交流。”邓林明说,两个孩子都不会说话,只能发出啊喔的声音。起初,他们交流全靠比划和猜,但随着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长了,邓林明渐渐变成了最能听懂两个孩子“特殊语言”的人。“特别是现在,吴文见能写不少字,我们可以用小纸条来交流了。”
邓林明为两兄妹购买了字典、成语词典和小学生手册。
看见孩子们的进步,邓林明显得格外开心。
邓林明的苦心没白费。
哥哥吴文见能识300个汉字,能写100多个汉字,还能算出10以内的加减乘除。妹妹吴丹丹虽然不能做计算,但也认识100以内的所有数字和简单的汉字。
在邓林明的帮助下,从来没有进过一天课堂的兄妹俩,慢慢地学会了写字和算数。
老伴去世后,邓林明住到了南岸区罗家坝大儿子家,只能每个月来一两次走教。每次来,白天讲课,晚上跟吴文见住,一老一小,躺在竹板床上,一个讲故事,一个听故事,山村夜黑,屋里没灯却有光。
在孩子家留宿时,邓林明在床上教孩子读课文。
未来
希望大家的爱心,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希望两个孩子最终能自食其力
很长时间里,连儿子都不知道邓林明在做的事情,老人说,不想把这件事搞得人尽皆知。但几个月前,他却高调参选了“感动渝北人物”评选。为什么?
老邓说,是因为自己老了。
“这3年,我看着两个孩子慢慢变好,我知道只要有人能继续帮助,他们肯定能变成自食其力的人。”
邓林明说,现在只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到帮助吴家两兄妹的行列中。“我们做的事并不多伟大,但是却能改变两个孩子的命运。”
因为邓林明的坚持和呼声,改变正在发生:
渝北区华蓥山小学知道了兄妹的情况,上学期开学起,校方把40多名教师纳入送教队伍,即采取每两周间隙一次的送教。每次送教,学校轮番派出至少2名教师来残疾兄妹家中,上语文、数学、音乐等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课程。将来如经测试已达到小学六年级学习水平,将为他们发放小学毕业证书。
渝北区茨竹镇政府民政办主任颜斌告诉记者,这对兄妹获得小学毕业证后,民政办会征求他们意见,以助力其今后人生发展。
邓林明离开的时候,兄妹俩骑着凳子给他送行。
村里人都认为邓林明创造了奇迹,但他却并没有满足。“只要还走得动,我就一直来。”
“我的年纪大了,不知道还能帮到什么时候,两个孩子年纪还小,爱心需要接力。”他说,希望两个孩子有朝一日能自力更生。
一念不忍,四载坚持。
那个烈日下弯曲的背影,
映照的
是这世间最最动人的师者之心。
“我的年纪大了…两个孩子还小…”
爱心需要接力。
你是否愿响应老人倡议,
一起关注,
改变苦难兄妹俩的命运?
向大爱老人致敬!
也祝愿老人安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