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咪呀2》遭遇票房惨败,歌舞片在中国注定“水土不服”?
《妈妈咪呀 2》在席卷将近 2亿美元全球票房后于上周登陆中国大陆,周末三天票房总额却只有三百万,令人大跌眼镜。近年《马戏之王》《悲惨世界》《安妮:纽约奇缘》等全球票房表现强劲的歌舞片引进中国后接连遭受冷遇,而《妈妈咪呀》音乐剧中文版在中国已多轮巡演,超过400场的演出吸引了60多万观众,电影依然铩羽而归。歌舞片在中国难道注定“水土不服”,成为“票房毒药”?
歌舞电影以唤起观众情感共鸣见长。《纽约客》等外媒大多给了《妈妈咪呀2》“不同凡响”的好评,也是基于它唤起了ABBA乐队带来的欢乐回忆。即使首部《妈妈咪呀》上映已过去整整十年,皮尔斯·布鲁斯南的歌声、梅丽尔·斯特里普穿着工装摇头摆脑的舞姿仍回荡在观众的梦里。
但或许正因 《妈妈咪呀》第一部的“点唱机”部分太成功,已将 ABBA乐队风靡乐坛的金曲一网打尽,留给续集的就只剩下唱片略带缺陷的B面。对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历ABBA乐队“主宰”乐坛的欧美观众来说,B面歌单略带哀伤的情调,呈现了一个与歌迷心中“热情欢乐”有所不同的ABBA乐队,体验还称得上新鲜。而对中国观众来说,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恐怕都很难回忆起电影里放了些什么歌;男主角在法国餐厅用《滑铁卢》表白、“奶奶级”歌手雪儿和老情人在《费尔南多》的歌声中重逢等让欧美观众大笑的文化梗,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歌舞片的“感情牌”在中国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很难通行,是其被贴上“小众”标签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妈妈咪呀 2》的剧本为契合ABBA乐队曲库中的剩余资源,第二部述说女儿苏菲人生困惑的同时回溯母亲唐娜年轻时的几段情感纠葛。复杂的双线并进,对歌曲的叙事能力提出了过高的要求,结果两段故事互相“抢戏”,还不时被突然的放歌“尬舞”打断;歌舞因此没能成为剧情的加分项,反而导致了结构松散的问题。《滚石》杂志刻薄地评价:“这部续集只有在煽动观众情绪方面是成功的,任何发展剧情、人物性格的尝试都只让它立刻打回原形。”
《妈妈咪呀 2》多少反映了歌舞片近年在好莱坞的尴尬境遇:一面是“歌舞情怀”盛行,《水形物语》《爱乐之城》等电影不断向好莱坞歌舞片黄金时代的致敬,收获了业内专家满满好感和各类奖项。另一方面,歌舞片自身难掩衰老颓势,尤其是能胜任演唱跳三重挑战的明星屈指可数,人才难以为继,“致敬”段落的歌舞往往因水平不佳饱受诟病。《妈妈咪呀2》中年轻演员的唱段也被批评“缺乏真情实感”,远逊于第一部中的一众资深演员。好莱坞业内的歌舞片创作环境也极为保守,除了翻拍自百老汇的经典剧目,“原创”基本无人问津。甚至以“金刚狼”休·杰克曼的人气和资历,辗转多年才为《马戏之王》找到投资。
有影评人认为,伴随有声电影出现的歌舞片,是电影历史上一次技术进步,但随着特效“魔法”的不断进化,歌舞片已成为昨日黄花。即使是奥斯卡赢家《爱乐之城》在中国大陆上映时,票房表现也始终不如同期大片。面对“一言不合就歌舞”的“情怀”,或许相对于业内的自我感动,影迷大众看到的可能更多是“满满的尴尬”。
作者:吴钰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李婷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