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报告在沪发布,孩子“被动运动”倒逼学校体育课改革
▲首份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报告(2017)在沪发布
儿童青少年随着年级的升高,身体活动水平越差,参与运动的时间越少。从四年级开始,孩子们的有效体育运动时间明显下降;六年级开始,孩子的“屏幕时间”开始超过两小时,健身行为不容乐观。今天,“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报告(2017)”在沪发布。这是我国首次基于全国样本数据面向社会公开发布该指数,通过对26余万有效样本数据的综合分析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总体指数为60.2分,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在效果、环境和行为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倒挂现象”,体育健身行为的情况依旧不容乐观。
“体育课也应该有课后作业,每一个孩子都要参与体育竞赛,要让孩子从被动运动变为主动运动。”当天,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透露,学校体育课将进行新一轮改革——参考校园足球的有益经验,未来的体育课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以及专项运动技能。
青少年体育健身情况总体向好
此次评估报告的数据采集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指导实施,在上海市教委的协助指导下,上海体育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大数据平台建设研究”团队承担了具体的调研工作和数据分析。2017年10月至11月,在全国学生体质复核抽测期间,研究团队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儿童青少年、体育教师和家长进行抽样调查,获得有效样本26余万。
这份指数报告采用了100分制,从健身环境、健身行为、健身效果三个维度对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估。报告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环境指数为74.8分,体育健身行为指数为40.0分,体育健身效果指数为80.1分。从年度数据变化来看,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整体上呈现向好的趋势。
2017年指数总得分60.2分相较2016年的59.3分略有提升,全国整体上达到及格水平。其中,健身环境中各要素得分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社区环境的增长幅度最为明显,增长值达5.5分。健身效果的得分也在2016年的77.9分的基础上增长到80.1分。
健身效果与健身行为出现“倒挂”
“青少年有了健身的意识,但落到实处确实另外一回事。”上海市体育局巡视员郭蓓一句话,透露了眼下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隐忧。报告显示,儿童青少年健身行为得分在2016年的40.8分基础上下降了0.8分。其中,静态行为方式与身体活动水平分别下降了2.2分和1.6分,学校组织化的体育锻炼也下降了3.4分。报告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在效果、环境和行为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倒挂现象”。
同时,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和静态行为方式的分值随年龄增长呈递减的趋势十分明显。例如,在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小学生每天保证一小时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得分均值为17.7分,而初中生降到9.8分,高中生则降到6.5分。从四年级开始,孩子们的有效体育运动时间明显下降;从六年级开始,孩子的静态行为时间中,“屏幕时间”明显增加,平均每天超过两小时。
变“被动运动”为“主动运动”
孩子天性好动,但是,调研人员分析,我国儿童和青少年中,不愿动的却不少,体育健身的“被动”问题较为突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效果指数得分较好,为80.1分。不过健身效果中体质健康水平的得分(小学93.4分、初中88.4分、高中89.6分)明显高于健身意识的得分(小学75.1分、初中70.3分、高中65.3分)。这意味着青少年的体育健身参与仍然处于一种强制性的被动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体质健康水平成果是很脆弱的,变被动为主动,是包括学校体育在内的青少年体育工作努力的方向。
“学生喜欢运动,却不喜欢体育课。”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学校体育课要进行改革,真正激发学生的健康意识。
王登峰提及,未来体育课上学生要学会基本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以及专项运动技能,包括运动之前的热身、运动后的拉伸回复、运动中的自我防护、营养知识等。学校体育要组织全员参与的体育竞赛,让班级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上场比赛,这是学校体育彻底改变面貌的重中之重。“体育精神都在竞赛中体现,要服从裁判、依靠队友、尊重对手、刻苦训练等,通过搭建完善的竞赛体系,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内驱力,让学生真正热爱运动。”
作者:张鹏
图片:袁婧 摄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李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