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选培历时两年 故宫养心殿大修在即

2018-08-28信息快讯网

工匠选培历时两年 故宫养心殿大修在即-信息快讯网

▲石作工匠选拔现场。| 故宫博物院供图

2016年,故宫博物院启动了“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在历经文物搬家、古建筑测绘、建材准备后,已“闭关”休养两年零八个月的养心殿,终于将在下周正式动工修缮。

此次修缮与以往不同,所有接触养心殿本体的工匠都经过严格培训,将“持证上岗”。两年中,故宫在多个单位协同合作下,展开了“八大作”中瓦、木、石、油饰、彩画、裱糊六作的工匠选拔、基础培训,116名工匠培训合格,19位优秀的资深工匠接受了故宫聘请。

27日,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故宫博物院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工匠基础培训考核总结暨研讨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为培训合格工匠单位颁发了证书。“未来故宫1200栋古建筑的修缮都将实施这样的研究性保护修缮。”单霁翔说。

选拔培训优秀工匠,传承古建修缮技艺

养心殿坐落于紫禁城乾清宫西侧,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此。启动修缮前,养心殿基本保持晚清时状态,除了地毯、铺盖等是复制的,其余摆设都是真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养心殿曾经进行过一次日常维护,更换了一些碎瓦和抱厦的雨水管,挖补了地面。

故宫博物院“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在古建修缮方面首次提出了“研究性保护”概念,即“以保护的手段、研究的态度对待古建筑修缮,使工程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还原和展现历史信息”,并开展了33项研究课题。根据方案,所有参加“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的操作人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通过故宫的考核后,才能进入项目现场进行古建筑修缮。

“我们的技艺是凝固在文物建筑当中的,所以把握了建筑修缮的环节,把握了修缮工匠的工艺,就等于把握了技艺的传承,确保了工程的质量。”单霁翔说。

好手艺来自日积月累的“修炼”。参加培训的工匠都是古建单位选拔而来,多数是四五十岁、有10年以上的从业经验。培训中,他们师从经验丰富的古建修缮专家,每一步都按照古建的严苛标准进行。这些古建修缮专家大都超过60岁,很多人是非遗传承人。为了传授不走样,有的瓦作师傅和学员一起天天蹲在瓦面上,瓦上作业往往长达七八个小时。

“故宫的营造技艺传承是不间断的过程。”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李永革说,“我1975年到故宫工作,1976-1977年故宫组织我们年轻工人学习古建,老师傅给我们上课长达几个月。如今我也要传授技艺,这次看到很多好的苗子,一招一式真是那么回事,给我们树立了信心,我们会不遗余力地传授技艺。”

“养心殿的施工过程依然是研究性的”

再过两年,紫禁城的建城史就有600年了。这也可以说是不断修缮的600年,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工艺方法和工艺体系。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一大特征,就是要进行不间断地修缮和修复,才能保持状态。”单霁翔说,故宫博物院工匠系统有清晰的传承谱系,解放初期招收的工匠大多是营造厂的师傅,自清代起承接皇宫修缮工作,个个身怀绝技、技术过硬,他们是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的第一代工匠,这些匠师被后人称为“故宫十老”。在古建筑不断修缮的过程中,他们将手艺传授给青年工匠。50年间,故宫共培养了三代优秀的工匠队伍。

2002年,故宫开启了“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计划在2020年全面竣工。这是百余年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次故宫古建筑修缮。但随着时代发展,以及故宫自身单位无法参与故宫工程招投标的限制,修缮队伍缩减,随之而来的就是工艺传承的问题。为了重新组建官式古建筑修缮队伍,故宫博物院在2016年启动了养心殿官式营造技艺传承、培训与考核工作。

单霁翔表示,养心殿工程即将正式开工,施工的过程依然是研究性的。“一砖一瓦、一块木材,都必须得到清晰的记录。不需要换的,坚决不换,需要换的,换什么材料、跟历史上有什么关系,要研究得明明白白。在养心殿项目之后,故宫博物院内所有1200栋古建筑今后每一项工程都是研究性保护项目。修缮前,要进行全方位基础性的研究铺垫以后再开工。”

距离故宫“百年大修”的竣工期限仅有两年时间,单霁翔透露,到2020年6月30日,故宫目前在进行中的为期18年的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和为时8年的“平安故宫”工程都将告一段落。为了给故宫庆贺600岁生日,故宫博物院将向观众全面展示这两项重大工程的成果。

(本报北京8月27日专电)

■相关链接

“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是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中古建筑保护的子项目,也是养心殿修缮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技术保障。早在2008年6月,“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就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此技艺评价:“作为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典范,在六百多年的发展变化中,产生了优美的建筑造型,形成了完美的建筑工艺技术。对中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古建筑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据《大明会典》载,洪武时期定制的营造技艺有60余种,与建筑营造有关的约20余种。到了清代晚期,营造业形成了八大作:瓦作、木作、石作、搭材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和裱糊作,简称“瓦木扎石土、油漆彩画糊”,一直沿用至今。


作者: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
编辑:范菁
责任编辑:叶志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