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炯:走进边疆学子的心田

2018-09-08信息快讯网

从教30余载,桃李满天山,一直以来,新疆大学软件学院于炯教授都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和敬佩。“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是他的职业信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他在工作、生活中的人生格言。

于炯:走进边疆学子的心田-信息快讯网

因材施教,让每一课都是“新”的

教师从事的是塑造人、成就人的工作。于炯工作经历丰富,善于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他结合高校教育的特点,成功提出了独特的“一样的学历,不一样的能力”的育人理念,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最终目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多样化的特点,于炯做到“教亦多术”、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每课必备、每课必新”的原则,于炯及时将国内外前沿技术融入课堂之中,力争使每一节课都有一些新鲜的思想和内容。他的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于炯本人也被学生亲切地称呼为“tall man”。

除此之外,他还特别关注学生的成功体验,学生总是在他从“经验—再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更多成功的喜悦。

2008年,几位在校生想开发一个创新软件项目而苦于没有合适的工作地点,于炯了解情况后为他们特批一间学院教室,并安排专业教师和博士生进行项目指导。在此基础上,他积极推动成立了软件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为学生组建的“工作室”和“虚拟企业”提供帮助支持。

于炯:走进边疆学子的心田-信息快讯网

做学生“最坚强的后盾”

教师是需要以整个生命去拥抱的伟大事业。于炯一直强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书育人来开展,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授业,更在于传道。”他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他将“爱”“激情”“责任”“进取”“感恩”确定为学院建设的核心文化价值,并将其渗透到学院的方方面面。

2006年,16岁的韦唯以高分考入软件学院,是大家公认的“小神童”。但是,进入大学后,年龄较小的他生活自理能力弱,便产生了孤独感。于是,他和游戏成为了“好朋友”,成绩一落千丈。2007年,于炯刚刚调任软件学院,他天天找韦唯聊天,关心他的生活,询问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帮助他自主学习。一个院长对一个学生的爱,对一个学生的不放弃,终于感化了这位曾自称“夜神”的游戏王。韦唯说:“于院长是我坚实的后盾,让我感受到亲人的温暖,把我从网络游戏中带回到课堂,带回原本属于我的大学生活。”最终,韦唯顺利完成学业,毕业后也有了自己的事业。

于炯坚信,只要用无私的爱去呵护、用博大的胸襟去包容、用满腔的热情去培育,即使幼苗开始枯萎也能萌发新绿。他身体力行,帮助很多迷失的学生找到了生活的方向,成就了自己的事业,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我们背后最坚强的后盾”。

扎根边疆,谱写西域华章

扎根边疆,就要奉献边疆。于炯说:“新疆这片土地培养了我,我就要为她做出我的贡献”。于炯不断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新疆民族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他将少数民族地区高素质软件人才培养创新作为学院教学的培养目标,专门安排“一帮一”学习小组,针对少数民族同学的特点,采取特殊创新创业培养方案,创建多语种软件研发团队,积极从社会上争取项目提供给民族学生开发团队。

于炯认为,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做到自己优秀,还要带动他人做到团队优秀。因此,他自觉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积极引导他们立足课堂,提高教学效果。通过随堂听课、组织公开课教学、申报精品课程、指导青年教师专业教学研讨等活动,把教师文化素质、教学艺术的提高和教学实践融为一体,使青年教师在理论指导和互相切磋中不断提高。他还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业务培训,注重教师素质的养成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打造。于炯还十分重视师德教风的熏陶,对青年教师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激励他们不断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养成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本着对事业的痴心、对学生的爱心、对工作的热心、对未来的信心,于炯埋头教育岗位,用行动诠释着一位边疆教师的质朴操守。面对荣誉和掌声,于炯说:“我还有很多要做的,希望少数民族地区软件人才培养的路能越走越宽”。

来源:央视网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