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回忆录上市,他说:不做“椰壳碗下的青蛙”

2018-09-13信息快讯网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回忆录上市,他说:不做“椰壳碗下的青蛙”-信息快讯网

1936年,曾辉煌一时的大英帝国逐渐日薄西山,一个“盎格鲁-爱尔兰”男孩在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出生。他就是日后在学界声名大噪的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中文世界对本·安德森的认知大多深陷,甚至止步于《想象的共同体》。这部著作于1983年出版,很快便引爆了学术圈,并且三十年来余波不断。兼具解释可能与知识趣味的概念被后来者反复引用,成为了理解当代社会的必读经典之一。而经典的诞生则直接得益于他几十年反复深入东南亚腹地的田野经历,当然,其行文中体现出的丰厚的古典学、文学、人类学、历史学积累,和精深的比较政治和区域研究训练,更与他的成长环境、教育经历息息相关。

相比“东南亚专家”等等外界赋予的标签,安德森似乎更喜欢以“椰壳碗外的青蛙”自况,地理的、历史的、语言的、规训的边界都无法束缚他旺盛的好奇和热情的思考。《椰壳碗外的人生》,书如其名,便是安德森对自己不断跳出“椰壳碗”的一生的回顾。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回忆录上市,他说:不做“椰壳碗下的青蛙”-信息快讯网

“静静地坐在椰壳下,青蛙很快就开始觉得椰壳碗圈起了整个宇宙。对这个印象的道德判断是青蛙无缘无故地心胸狭隘、迂腐守旧、深居简出和自我满足。就我而言,我在任何地方都无法久居到安定下来,有别于众所周知的青蛙。”安德森以跳出椰壳碗的青蛙自况.地理的、历史的、语言的、规训的边界都无法束缚他旺盛的好奇心和热情的思考。《卫报》曾评论,"安德森的所有书写都具有无畏的原创性,借助发现被忽视或被压抑的声音,挑战所有假说。他从不满足于告诉读者他们想知道的。”

生于热战,长于冷战,或许是对安德森一生经历最为简短的概括。少年时代在加州、爱尔兰、英格兰多地辗转,“移动的青春”赋予了他某种“边缘身份”。1958年,年仅21岁的安德森前往康奈尔大学,投身新兴的东南亚区域研究。在那里,他终于发现了志趣所在,成功取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并开始任教。1961年,他在印度尼西亚开启第一次田野考察,其后十余年间,多次出入印尼,直到1972年,他因研究揭露1969年印尼政变的真相而被驱逐,并被禁止入境长达27年,直到苏哈托倒台。安德森戏称,自己或许应该感谢苏哈托“奇怪的恩情”,如果不是他迫使自己超越“一个国家”的视角,将研究焦点转向泰国、菲律宾,自己也不会写出《想象的共同体》。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回忆录上市,他说:不做“椰壳碗下的青蛙”-信息快讯网

作为公认的学术明星,安德森的影响遍及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椰壳碗外的人生》主要线索之一,就是介绍安德森个人的求学和研究经历,以此破除现存的学术盲信。安德森所在的康奈尔大学是美国最先开始进行东南亚区域研究的院校之一, 而他本人更见证并参与了比较政治、区域研究、政治文化、社会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兴起和建设,亲身经历了学科划分和教育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在本书中,安德森主要从区域研究、田野工作、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治学经历,一如既往的锋利深刻。

"安德森浸淫美国学界近50年,不论是人生还是治学,他的感受和反思对当下中国的学界和教育界。乃至普通读者都颇具启迪。正如戴锦华老师在该书前言中所说,“今日,阅读安德森的自传《椰壳碗外的人生》,在享有阅读一本传记作品的乐趣的同时,我们间或获得了某种历史的校准器,令我们在获知、还原安德森理论的历史与学术语境的同时,获得通过或借重他、他的思想再度深入我们自己的历史与现实的可能与切口。”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回忆录上市,他说:不做“椰壳碗下的青蛙”-信息快讯网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徐德林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编辑:李思文
责任编辑:王彦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均出版社供图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