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黄河行】沿着黄河,深探今昔内蒙古之光

2018-09-14信息快讯网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流经9省区,注入渤海。黄河全长5464公里,在内蒙古段全长830公里,流经乌海、阿拉善、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6个盟市,形成一个大“几”型,孕育出丰饶的河套平原,传承着古老的农耕文明,留下了壮美的大自然印记。

合理利用黄河带来的珍贵水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展现黄河所带来的自然和人文魅力,依托沿黄经济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一直为生活在内蒙古沿黄地区的人民所探索和实践。

黄河见证和影响着内蒙古沿黄地区的历史变迁,黄河与内蒙古的故事,今昔更精彩。

哺育,母亲河牵系内蒙古千家万户

内蒙古黄河灌区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著名大灌区之一,早在唐贞元年间,在今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一带曾“凿成应、永靖二渠,灌田数百顷”。内蒙古黄河灌区西起乌兰布和沙漠东缘,东至呼和浩特市东郊,目前,河套灌区、土默川灌区和黄河南岸灌区共有灌溉面积近1000万亩,四通八达的灌溉水系让黄河水流进千家万户的田间地头。

黄河流经巴彦淖尔市345公里,灌溉出丰饶的“塞外粮仓”——河套平原。河套灌区是全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亚洲最大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

【壮美黄河行】沿着黄河,深探今昔内蒙古之光-信息快讯网

黄河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

但你可曾知道,河套灌区地处干旱的西北地区,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是一个没有引水灌溉便没有农业的地方。在历史上,这里常年引水无控制,枯水季节用水不足,洪水季节又大量进水,甚至泛滥成灾,直到1961年三盛公水利枢纽的建成,才结束了这里“多口引水、无坝自流”的历史,开创了河套灌区一首制引水灌溉的新纪元。

坐落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的“万里黄河第一闸”——三盛公水利枢纽是河套千万亩灌区的源头。它是国家早期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从1959年6月5日开工建设至1961年5月竣工,开挖了输水总干渠;而后50多年,陆续进行了以排水、节水改造等为中心的其他三个阶段的建设,使河套灌区现在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7级灌排配套体系。如今的三盛公水利枢纽不仅保障了河套平原的丰饶,并且已经成为了一片记载着枢纽工程历史与成就,展现着雄壮黄河风光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承载着无数河套人民的辛劳与汗水。今年已经69岁当地居民武玉良曾参与过该工程的建设,提及年轻时的挖渠经历,他回忆:“太辛苦了!当时我们每天要干十三、四个小时的活,一年四季都要施工,就住在黄河边上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吃不好、睡不好。当时的我只是服从组织命令,并不清楚这项工程的意义。后来我感受到,因为三盛公水利枢纽的建设,黄河水的灌溉让粮食增产了,并且能够实现旱涝保收,意义实在是太大了。”如今的武玉良是当地特产华莱士瓜的种植大户,黄河水灌溉进自家的瓜地,他曾经吃过的苦头结出了今天的“甜果实”。

不仅是农业,在内蒙古一些沿黄地区,黄河水也是工业和生活用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

“呼和浩特市市民68%的生活用水都源于黄河水,黄河水是这座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在呼和浩特市引黄入呼工程黄河岸边泵站、预沉厂,呼和浩特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制水分公司党总支书记赵景远介绍:“ “我们这里是取水的水源地。取水泵站从黄河取水,将原水提升至预沉厂区,经预沉厂处理后,加压通过63公里输水管道输送到金海调蓄水库,由金海调蓄水库重力自流输送到金河水厂,经过净化处理,送往市区和石化工业区。”

呼和浩特市引黄入呼工程是国家、自治区重点工程,对于一座缺水的城市,它更是市民的生命线工程。一期工程于1998年开工建设,于2003年投入运行;二期工程于2015年5月31日开工建设,目前,每日供水量可达40万立方米。该供水工程跨越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土默特左旗及呼和浩特市郊区4个旗县区,线路全长近百公里。

【壮美黄河行】沿着黄河,深探今昔内蒙古之光-信息快讯网

郝家窑村葡萄采摘园。

受益于黄河,一座座传承着农耕文明的古老村落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村容村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蜕变成宜居、富裕的好地方。

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狼山镇,有一座凸显着河套文化的美丽乡村——富强村。曾经,这里到处是土路、盐碱地,村民们以种地为生。经过改造后,如今的这里绿树环绕净水,乡村客栈、园林水系景观颇有风格,形成了集美食休闲、生态农业、果蔬采摘、民俗文化、飞行体验于一体的新型旅游观光村。

在黄河北岸的山梁之下,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郝家窑村,形成了一条以葡萄采摘和餐饮服务为一体的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带,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已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96户人家没有一个是贫困户。

在阿拉善左旗,巴彦木仁苏木规划建设了“大漠小镇、黄河渔村”,修缮了“老磴口盐务所”,启动了“安久庙”等重要盐道驿站保护工程,打造出一条阿拉善黄河盐运文化精品旅游路线,为当地农牧民转产、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

治沙,构筑沿黄安全生态屏障

在内蒙古,黄河流经库布其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一带,每年携带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导致下游河床抬升,加大了洪水的威胁。治沙,是这里永恒的主题。近年来,内蒙古沿黄相关地区将治沙与农业、畜牧业、新能源等产业相结合,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构筑我国沿黄安全生态屏障,向沙漠要绿色,还黄河以清流。

走进位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呼和木独镇巴音温都尔嘎查的库布其沙漠水生态治理区,分布在沙漠中大大小小的水潭在烈日下闪闪发光,芦苇荡随风起伏,牛和骆驼悠闲漫步其中。但在几年前,这里还是毫无生机的不毛沙地。

【壮美黄河行】沿着黄河,深探今昔内蒙古之光-信息快讯网

库布其沙漠水生态治理区。

杭锦旗曾经面临过这样的“尴尬”:这里是全国黄河流域流经最长的旗县,黄河流经此地全长249公里,年过境水量约310亿立方米,每到凌汛期,便面临着决堤成灾的威胁;这里也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所在地之一,沙漠虽毗邻黄河,却对水可望而不可即,成为生态环境恶劣的不毛沙地。

一边水患成灾,一边干旱沙化,如今,杭锦旗的这份“尴尬”在“引水治沙”的实践中得到了化解。在黄河凌汛高水位时,当地将部分凌水引入库布其沙漠低洼地,形成蓄水面,一方面减轻了防凌压力,另一方面变水害为水利,让库布其沙漠变得生机盎然。

据杭锦旗水利局副局长杨永茂介绍,他们于2015年凌期进行试验引水,首次利用原有牧干渠将凌水引入沙漠。2016年,建成分凌引水渠38.03公里,建设生态围堤17.35公里。项目建成后,在2016年至2018年凌汛期以来,累计分凌5218万立方米。通过几次向沙漠分凌,目前已形成沙水相连生态自然格局,20多种植物恢复自然生长。生态的恢复也促进了当地养牛业的发展,增加了牧民们的收入。

在阿拉善境内的乌兰布和沙漠地区,如何与漫漫黄沙进行搏斗,人们始终没有停止过探索的步伐。

初秋的沙恩国际庄园生态旅游区内,万亩葡园构筑成沙漠中的绿洲,从国外引进栽培的赤霞珠、蛇龙珠等酿酒的优质葡萄原料挂满枝头。内蒙古金沙苑生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安恩达指了指葡萄园中的一片幼苗说:“这些葡萄苗是今年栽种的,明年就能上架,后年就能挂果。葡萄苗长大挂果的过程,也是固沙的过程。”

曾经,这里是一片荒芜的沙漠,如今,已经栽植葡萄2万多亩,算上防风固沙林、牧草等,总治沙面积超过10万亩。十几年前,安恩达离开焦化行业,投身于沙漠生态治理,每年推沙造田,探索出生态治沙良性循环生态链,打造出这片美丽庄园,形成葡萄酒、旅游、畜牧业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型。

截至目前,项目区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彻底改变当地生态环境,并可安置退牧搬迁农牧民1600多人就地就业,沙恩国际庄园生态旅游区已经被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国家4A级特色旅游景区”。

2016年,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研究团队把一项“变沙为土”的“黑科技”带到了乌兰布和沙漠。如今,在沙漠中的万亩中试基地,各种树木、草类、蔬菜、瓜果长势喜人。该团队利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发明了一种特殊植物性纤维黏合材料,将此加入沙中,就能在沙子颗粒之间引入一种特定的约束力——万向结合约束,这使得沙子本事大增,具备了自然土壤的力学特性,拥有了的存储水分、养分、空气和滋生微生物的能力,成为植物生长的良好载体。

该研究团队成员李亚介绍:“这项技术对沙子力学性质的改变是永久性的。生长在此的植物根系所产生的腐殖酸也能够进一步滋养土壤,形成良性循环。对于沙漠地区来说,其所具备的防沙、固沙与生态恢复一体的功能十分适用。”

【壮美黄河行】沿着黄河,深探今昔内蒙古之光-信息快讯网

位于磴口工业园区的循环水高密度精养槽内的鱼。

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光伏设施农业、光伏发电、中草药材、循环水产养殖等为主导的多手段“产业治沙”搞得有声有色,使沙漠摇身一变,成为聚集绿色财富的“聚宝盆”。

站在磴口工业园区光伏产业生态治理基地的观景台上眺望,四周一排排光伏板汇聚成一片“蓝色海洋”。“曾经这里全是沙漠,植被覆盖率不到5%,咱们现在所站的地方以前是这一片最高的沙丘。这几年通过光伏治沙项目的引进,如今植被覆盖率达到了接近80%。”磴口工业园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袁海文介绍,“光伏组件本身就具有挡风防风的作用,能有效阻止沙丘移动,在板子地下种植林木苗、牧草等,既能做到防沙固土,又能创造收益。我们与企业合作的原则是必需把光伏产业和生态治理相结合,这里的道路、绿化、亮化等都是在政府的规划下企业出资进行治理的。”目前,磴口工业园区光伏治沙项目已引进国电、国电投等五家企业,示范区内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215兆瓦。

黄河滋养了内蒙古沿黄地区老百姓的生活,这里的老百姓也用实实在在地行动来守护黄河。

壮美,黄河馈赠给内蒙古的大自然礼物

乌海,黄河在内蒙古流经的第一座城市,宛若一颗明珠镶嵌在黄河金腰带上。她是“宁蒙陕甘”经济区的结合部和沿黄经济带的中心区域之一,有着“黄河明珠”“沙漠绿洲”“乌金之海”“书法之城”“赏石之城”“葡萄之乡”多个美誉。她在沙漠上绘绿,拥有沙水相连的乌海湖美景,是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壮美黄河行】沿着黄河,深探今昔内蒙古之光-信息快讯网

乌海湖风光。

“长河落日圆,大漠映余晖”。傍晚,水浪拍打岸边,乌海湖的落日美景映衬着甘德尔山,仿佛让人来到了大海边。乌海湖的东面与城区相连,湖西则与乌兰布和沙漠相拥,形成碧水金沙的美丽景观,也是唯一一个环绕了城市与沙漠之间的美丽湖泊。乌海湖休闲度假旅游区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4A级景区,118平方公里的舒缓水面是杭州西湖的18.5倍,是宁夏沙湖的2.6倍。

而这片美丽的湖泊,是2013年伴随着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截流蓄水成功后,由黄河积聚于此而形成。

【壮美黄河行】沿着黄河,深探今昔内蒙古之光-信息快讯网

黄河泄洪场景。

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坝址紧邻乌海市海勃湾区,该工程是一座防凌、发电等综合利用工程,也是黄河内蒙古段唯一的一座调节控制性工程。枢纽大坝总长6906米,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2000年一遇。该工程于2010年4月26日开工,2014年8月12日4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主体工程全部竣工。工程建成后,可配合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水库的防凌调度,适时调控凌汛期流量,提高黄河内蒙古段的防洪标准,减轻宁蒙河段的凌灾损害。

南海湿地风景区是九曲黄河在包头的第二弯,黄河改道南移后,形成了湖泊和河漫滩湿地,该湿地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也是我国最高纬度的黄河湿地。为了保护这片珍贵的湿地资源,10年前,包头市南海湿地管理处成立了湿地保护站,综合开展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南海湿地管理处湿地资源管理科科长苗春林见证了这里生态保护的成果:“十年来,南海湿地水清了、鸟多了、面积大了,鸟类由过去的的77种增加到229种。鸟多了,说明我们这里生态环境变好了,更宜居了。”如今,南海湿地面积由过去的1585公顷增加至2992公顷,湖泊面积由过去的333公顷增加至713公顷,成为包头市内的万亩湖泊。由于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明显改善,该湿地被专家誉为包头市的“五库”——碳库、水库、氧库、食品库、基因库。

【壮美黄河行】沿着黄河,深探今昔内蒙古之光-信息快讯网

赛汗塔拉城中草原风光。

“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拥有着全国唯一的都市草原——赛汗塔拉城中草原、南海湿地风景区、绵延百里的城市绿道……今天的“钢铁之城”包头,在都市繁华中处处展现着自然之美,向四面八方的来客递出了“绿色名片”。

峡谷两岸壁立万仞,河道中碧波万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黄河流域留下了恢弘、大气、独具特色的峡谷地貌,黄河大峡谷,被誉为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

【壮美黄河行】沿着黄河,深探今昔内蒙古之光-信息快讯网

黄河大峡谷风光。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境内的黄河大峡谷·老牛湾旅游区是长城、黄河唯一交汇之处,位于黄河几字湾右边的大弯上,漫步其中,明长城烽火台、黄河、峡谷、村落、庄稼地在晴朗的秋日构成了一幅壮美与静谧并存的画卷。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境内的黄河大峡谷·太极湾旅游区,黄河流经内蒙古即将进入山西境内时,在这里留下了一道优美的“S”,形似“太极”图案,因此被称为“太极湾”。该景区内的杜家峁村,房屋建筑古朴,磨坊、酒坊、豆腐坊等充满着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传统古村落。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