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国防行】力克“三难”,“老海岛精神”在这里生根
核心提示:在黄渤海分界线上,有一座荒凉的小岛,传说唐朝李世民时薛仁贵应募征东曾征战于此岛,并带来竹子栽种在岛上,因此而得名“大竹山岛”。
中国搜索讯在黄渤海分界线上,有一座荒凉的小岛,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时期薛仁贵应募征东曾征战于此岛,并带来竹子栽种在岛上,因此而得名“大竹山岛”。在这座面积不足1.5平方公里的岛上,有一群年轻的士兵在日夜守护着祖国的海疆,用青春和汗水诠释着军人的荣誉与崇高也成为了“老海岛精神”的高地。
大竹山岛 中国搜索赵磊摄
海岛为家,艰苦为荣,祖国为重,奉献为本。老海岛精神是驻守胶东半岛部队一代代官兵在建设海岛、巩固海防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的,是广大海防官兵扎根海岛、敬业奉献精神的缩影。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首充满真挚情感的歌曲就一直在我军驻岛边防将士间传唱。
大竹山岛曾因无居民、无淡水、无耕地、无航班,被称为“四无小岛”。一位曾经在岛上的老兵说:“在那里,就是与天斗、与地斗、与心底的寂寞斗。”
相见难——“看得见秀发,却牵不到手!”
大竹山岛与陆地相距几十公里,虽然只是隔海相望,但在当年因为大风大浪,每年有200多天无法通航,再加上小岛附近海域复杂、水流湍急,如何上岛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
战士们思念亲人,但远方的亲人真要上岛,也常常让他们犯愁。曾在岛上服役了十多年的老兵说,结婚8年,远在四川老家的妻子一共进岛2次,每次都是辗转近一周时间,由于“上岛难”,妻子近3年一直没有上岛。
谈起相聚,驻岛官兵家属不由得落泪 中国搜索赵磊摄
还有一位战士父母来部队探亲,因风浪大在大陆上等待了7天,第8天风浪稍小赶到小岛时,但浪打涌推还是靠不上岸,父母在船上哭,战士在岸上流泪。
吃水难——“汪洋碧海,不能饮用一瓢!”
守着汪洋碧海,却不能饮用一瓢!自守岛官兵们上岛以来,一直求水不止。从登陆艇送水到蓄水池储水,再到海水淡化设备制水……与水斗争,成为老一代官兵们的必修课。
岛上有一个“海水馒头”的故事。部队刚进岛时,携带淡水几近枯竭,炊事班就用海水蒸馒头,这样做出的馒头又黑又硬,苦涩得舌头发麻。但官兵们每人每顿坚持吃1个馒头,硬是在岛上扎下了根。
“只要有水,就是刨也要把水刨出来!”“老海岛”们挖遍全岛,终于打出了一口“创业井”, 然而井中的水随大海潮起潮落,水质低劣,味咸苦涩,饮后容易腹泻,而老一辈却视此为甘露。
创业井 中国搜索赵磊摄
“一定要打出淡水井!”在北部战区陆军党委机关的大力帮助下,2017年7月下旬,大竹山岛传来喜讯:经军地协力钻探,岛上打出一口深达197米的淡水井。至此,驻守这座“四无岛”的海防官兵彻底告别长达半个多世纪喝不上直饮淡水的历史。手捧清冽的井水,官兵们喜不自禁:“盼了几十年,终于告别用水难!“
用电难——“电器不少,却一样也用不了 !”
吃水难,用电也难。2001年,长岛供电公司曾专门为大竹山岛铺设了海缆,成为岛上的电力“大动脉”。但运行十多年后,海底电缆老化破损严重,故障频发,最长竟然停电两年多。2016年春节,一名军嫂千里迢迢赶上岛,发现宿舍里空调、热水器、电暖器一样不少,却一样也用不了!当时岛上已经停电长达1年。
停电怎么办?岛上还有一台轰鸣的发电机。不过由于发电机消耗大,无法做到持续供电,只能优先保障作战指挥、炊事作业等岛上急需部位。
缺电的日子,官兵们靠应急食品坚守 中国搜索赵磊摄
据统计,近10年来,岛上平均每年有4个月不能通电。这些年来,岛上基础设施不断更新换代,电脑、电视、热水器、暖气锅炉等也落户“四无”岛,可官兵们最怕的就是“停电”:电视变黑屏,热水变凉水,锅炉不供暖……
后来,岛上的用电问题被列入了国家电网改造规划,2016年8月29日,崭新的海缆成功登陆,结束了岛上2年多无外电的记录。
驻岛官兵巡逻 中国搜索赵磊摄
“岛扎根在海里,我扎根在岛上!”半个多世纪来,海防官兵克服艰难的环境,化身成祖国海疆的坚强护盾,他们,就是新时代“老海岛精神”的坚定践行者!(中国搜索 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