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和英国女王都是他们的座上宾,两支跨界天团将献演东艺
美声男伶深沉、温暖、甜美、高亢的声音交互应答,仿佛大提琴上的四根弦在彼此共鸣。
现代音乐厅曾一度被讥讽为“历史博物馆”,而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演出场馆正在主动转型,吸纳进更多打破传统的演出形式,力图让古老舞台焕发新的生命力。今年10月,两支跨界音乐领域的知名组合——美声男伶和红粉马丁尼就将先后登台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为东艺2018/19演出季增添充满潮流气息的亮彩。
眼下,那些曾矗立在古典乐、爵士乐、流行乐等之间的隔墙正逐渐被推到,不同的音乐体裁将在跨界融合中闪耀光辉。
从奥巴马、英国女王到汤姆·汉克斯、罗伯特·德尼罗,都曾是这支四人男声合唱组合的座上宾
提起西蒙·考威尔的名字,关注欧美选秀节目的观众也许不会感到陌生。这位英国著名制作人不仅是《美国偶像》的创始人兼评委,还曾一手打造出著名男子合唱团体西城男孩。而美声男伶,是这位“金牌制作人”推出的又一支别具特色的男声合唱组合。
英国著名制作人西蒙·考威尔不仅是《美国偶像》的创始人兼评委,还曾一手打造出著名男子合唱团体西城男孩。
2001年,西蒙·考威尔聆听了多明戈、卡雷拉斯和帕瓦罗蒂联袂举办的演唱会。世界三大男高音同台献演让西蒙倍感激动,也让他的脑海中冒出一个想法:为何不能在年轻人找几个歌手,把他们建成一支能让乐迷激动人心的组合呢?两年后,四位合适的人选映入了西蒙的眼帘:瑞士男高音乌尔斯·布勒、西班牙男中音卡洛斯·马丁、法国流行歌手塞巴斯蒂安·伊萨姆巴德和美国男高音大卫·米勒。
当这几位国籍、背景各不相同的小伙子聚到一起时,创造出奇妙的音乐磁场。深沉、温暖、甜美、高亢的声音交互应答,仿佛大提琴上的四根弦在彼此共鸣。于是,美声男伶诞生了。有人说,成员们就像四位穿越时空相聚在一起的游吟诗人。
2004年,美声男伶发行了首张专辑《IL DIVO》,并在英伦三岛和北欧大获成功。主打歌《勿伤我心》成为英国歌坛历史上首位荣登排行榜榜首的西班牙语歌曲。没过多久,从奥巴马到英国女王纷纷成为他们的座上宾。美声男伶的音乐会上,也不乏汤姆·汉克斯、罗伯特·德尼罗等好莱坞大腕的身影。
美声男伶拥有其标志性的“popera”唱法——作为流行歌曲唱法(pop)与古典歌剧美声唱法(opera)的结合体,既发挥了前者通俗易懂、直触人心的长处,又融入了后者美轮美奂、典雅高贵的特点。为充分发挥组合独特的声音特质,他们对大量流行、古典、歌剧、音乐剧唱段进行改编,如再度演绎《奇异恩典》《圣母颂》等乐曲。
本次上海站演出,美声男伶为中国听众准备了多首拿手歌曲,包括电影《闻香识女人》中的名曲《一步之遥》,动人的情歌《献给我曾经爱国的女孩》《深情吻我》等。届时,他们将以深情咏唱的和声慰藉听众的灵魂。
从《神探夏洛克》插曲到《恭喜恭喜》,这支小型沙龙乐团的音乐如同精心调制的鸡尾酒
和美声男伶一样,来自美国波特兰市的红粉马丁尼同样通过首张专辑的主打曲一举成名。1997年,这支由14名音乐人组成的小型沙龙乐团推出首张专辑《往日情怀》,用法语演唱的同名主打歌问世后迅速占领法国单曲排行榜榜首。曲中慵懒而俏皮的女声歌唱散发出法兰西女郎的妖娆和魅力,爵士风的配乐又似乎将人拉回与黑胶唱片相伴的旧时光中。正如这首歌最后所唱道的:“我只想忘记一切,再点支香烟……”
红粉马丁尼的创立者是美国人托马斯·罗德岱尔。1994年,他创立了这支融汇爵士乐、古典乐、流行乐和世界音乐风格的沙龙乐团。这支美国乐团不仅唱英文歌,还会用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中文、日文等15国语言演唱。
乐团的音乐风格正如其名马丁尼一般不拘一格。作为鸡尾酒之王,马丁尼从19世纪中叶诞生后,调制方法一直随地域和调酒师的手法改变。上世纪70年代美国出版的《马丁尼大全》中,介绍了当时风靡世界的268种调制方法。罗德岱尔曾说:“听红粉马丁尼的音乐,也许上一秒你还感觉身在里约热内卢的游行桑巴队伍中,下一刻就仿佛置身于1930年代的法国音乐厅,亦或是拿波里的宫殿中。”乐团翻唱世界各地的歌曲,声音圆润、发音清晰,并且总是透着一股可爱劲儿。他们有一首《Gongxi》在欧美备受欢迎,正是以普通话翻唱了中国歌曲《恭喜恭喜》。
不少影视剧中也出现过红粉马丁尼的声音。包括《神探夏洛克》第三季中,夏洛克与华生在餐厅再次相遇时,夏洛克被华生狠揍的音乐《你在哪里,紫罗兰?》,以及电影《全民情敌》片尾曲《我的爱人》等等。这些配乐均出自乐团在1997年发行的经典专辑《往日情怀》。
凭借多语种和多元曲风,红粉马丁尼在欧美乐坛找到了一席之地。这次东艺的舞台上,从甜美的法国尚颂、缠绵的古巴萨尔撒、热情的巴西桑巴,到粗犷的西班牙弗拉明戈、悠扬的日本歌曲、轻快的中国民谣等都将响起。此外,幽默俏皮的《莉莉》、充满地中海风情的《拿波里一夜》,以及拉威尔名曲《波莱罗》等风味各异的音乐鸡尾酒,同样令人期待。
作者:姜方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柳青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