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弯道超车,源自深耕十年的全力拼搏

2018-10-09信息快讯网

上汽:弯道超车,源自深耕十年的全力拼搏-信息快讯网

国庆长假的一个晚上,上汽乘用车技术中心副主任朱军在家看电视,当时正在播放一部老影片——由汤姆·汉克斯扮演的男主角在经历飞机失事后,被困在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为了生存下来,他尝试钻木取火,可试了好几天都没成功,在几近崩溃之时,星火被引燃了!汤姆·汉克斯喜极而泣,为自己不放弃的拼搏成功,一个人在海滩上跳起了舞。“看到这里时,我有太多的共鸣了。”朱军说。

没有人会为你“弯道让道”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但这条路,从来都不是坦途。

2007年,朱军加盟上汽自主品牌。在经过一年多的调研之后,上汽于2009年1月正式注册成立捷能公司,主攻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产业化,朱军担任总经理。

彼时,新能源汽车技术在全世界都尚不成熟,朱军和团队像是闯入了一片荒漠,还要把它变成绿洲。每攻克一个技术难点,都像是一次钻木取火,要忍受孤独,经历一次次失败。这就是这部电影使得朱军产生共鸣的原因。

发展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这是国内汽车工业界的一种形象表述。

有些观点将 “弯道”理解为捷径;有些则认为面对  “弯道”,国外汽车巨头会松劲,国内车企将拥有绝佳的赶超机会。然而,在朱军看来,这些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面对全球化市场竞争,从来没有什么捷径;如果说有 “弯道”,也没有人会平白无故 “让道”。

深耕十年。依靠持续不断的创新投入,上汽坚持纯电动、插电混动、燃料电池三种新能源技术同步发展,其 “电驱、电池、电控”三电核心技术已经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 (乘联会)的数据,今年前七个月,上汽新能源汽车销量以54778辆排名全国第二,增速高达215%。

最近,上汽又推出全球第一款量产智能汽车——荣威Marvel X,全面展示了企业在新能源、互联网、智能驾驶领域强大的自主研发实力。它最大续驶里程超过500公里,百公里耗电量仅为14.2千瓦时,40分钟即可充满80%电量。

不断开辟 “第一家”,才是竞争底气

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改革开放40年来,上汽抓住改革开放历史机遇,坚持自主创新,迅速缩短了与世界汽车工业的差距。

上汽先后建立了中国第一家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第一家汽车中外合资企业、第一家汽车销售合资企业、第一家汽车跨国公司总部企业、第一家汽车服务贸易合资企业、第一家汽车租赁合资企业、第一家汽车专用滚装码头合资企业、第一家汽车金融合资企业。

与此同时,发展自主品牌的紧迫性摆在上汽面前。十四年前,上汽内部成立了一个神秘的 “5·28项目组”,旨在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最后定名为 “荣威”,其双狮、华表的标识设计彰显中国特色。从头规划生产线,梳理生产程序,一步步改造厂房、设备、工序……荣威起步艰难,却一直坚持高标准定位。在上汽大手笔自主研发的投入下,荣威 750、350、550、950等车型相继上市。

“2014年,我调往上汽乘用车公司,负责运作自主品牌,心情既兴奋又忐忑。当时,汽车市场增速下滑,竞争惨烈。荣威要想突出重围,必须早做布局。但上汽始终坚持自主研发,这是我们的底气所在。”上汽乘用车副总经理俞经民说。

至2017年,上汽自主品牌乘用车增速领跑国内主流乘用车企业。在2017年上汽整车新增销量中,自主品牌贡献达50%,已成为驱动增长的新引擎。

当汽车产业的闭环被打开

过去的汽车产业是一个闭环,从动力总成到车身、轮胎、座椅……汽车产业分工明确、固定,等级森严的供应商围绕着整车企业,加上4S店网点、汽修工厂等形成了  “自我循环”的产业链。

但如今,站在上海就可以发现,汽车工业的闭环已经被打破。以上汽为例,整车厂的供应商不再只有传统零部件企业,从互联网巨头,到细分市场上的地图导航、激光雷达、新能源电池等新创企业,都在成为新的合作伙伴,汽车行业变得包罗万象,主动囊括各色各样最新技术和前沿产业。

因此,上汽提出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国际化的 “新四化”创新发展方向,坚持创新引领、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压茬推进,不断寻求新的差异化突破,加快打造移动出行服务平台,着力构建产品与服务紧密结合的出行生态,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争当新时代中国汽车行业的创新标杆企业。

>>>记者手记

当汽车邂逅人工智能

汽车改变世界,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之前的时代见证了上汽从一家蹒跚起步的小厂,成长为全球500强排名第36位的产业巨人。上汽也成就了汽车产业在上海制造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之后的时代更为有趣,也更有风险——这个看似成熟的产业仍然充满着无限可能。汽车产品的终极形态是什么,汽车业态如何从产业链向生态圈转型……很多疑问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破解。过去我们憧憬的新能源汽车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纯电动、油电混合、燃料电池,三种技术路线都在沿着市场的方向快速发展。当汽车邂逅最热门的人工智能,又会迸发出怎么样的“灵性”?

未来已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晓鸣

编辑:孙欣祺

来源: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