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喜相逢” 战国古玺与同印封泥邂逅西子湖畔

2018-10-13信息快讯网

“跨越千年喜相逢” 战国古玺与同印封泥邂逅西子湖畔-信息快讯网

金石其坚,贞珉永志,印灯传焰,日月光华。经一年准备,由西泠印社主办,山东九宫阁齐国文字博物馆、平湖玺印篆刻博物馆(筹)协办,中国印学博物馆承办的西泠印社115年社庆大型系列活动——“临淄新见战国两汉封泥展”10月12日下午在中国印学博物馆开幕,并由此拉开了西泠印社115年社庆活动的序幕。

封泥又叫泥封,是古人封缄文书、信件、货物时盖有印章的泥团。在纸质公文行世之前,中国公文在秦汉时期处于简牍文书阶段。人们通过把简牍文书或物品以绳捆扎,在绳结处回检木,上封盖有钤印的胶泥块,以防泄密、备检核,古人谓之“封泥”。接收人割断绳索后开封并保存封泥,最后会作废处理。因封泥的表面有官职名称,背面留有挂绳的痕迹,人们通过研究封泥就能得到秦帝国通信系统的运作情况等重要信息。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才不使用封泥。

“跨越千年喜相逢” 战国古玺与同印封泥邂逅西子湖畔-信息快讯网

封泥的发现与甲骨文一样,都是偶然之间为农人首先采集到的。清代道光二年(1822),四川一位农民在田间挖掘山药时,发现一个坑窖,从中起出不少比铜钱略大的扁泥块,这些泥块上都有隆起的文字,看上去十分古奥。农人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遂一一拣出带回家中。消息逐渐传开,在当地走门串户的古董商贩将这一百多枚泥块携至京师,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刘喜海、龚自珍以及山西阎帖轩等人首先敏感地看中了这些有字泥块,认为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金石文物,便各自从商贾手中买回若干枚,珍藏赏玩。

“随着晚清以来封泥的不断出土,一百多年来针对封泥实物中所传递的种种信息的研究,使人们对古代封泥的使用范围及使用的方法有了比较具体、清晰的了解。”西泠印社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艺术院研究员、古玺印与封泥研究专家孙慰祖介绍,在春秋战国以后长达千余年时间里,官私印章的使用及其征信、标记功能主要是借助封泥这一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可以说,玺印的使用与封泥不可分离,以印封泥,也即是玺印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主要实用意义。

“跨越千年喜相逢” 战国古玺与同印封泥邂逅西子湖畔-信息快讯网

据了解,本次展览展出山东九宫阁齐国文字博物馆藏临淄区域内新出土战国两汉时期封泥115枚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玺印1枚。临淄是战国时期齐国故城、秦汉的齐郡和齐国封国所在地,此次展出封泥既有时代差别,又包含齐国封国体系的重要内容,展品多为首次公布,不仅在职官、地理史料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很大程度上,缀合了过去的缺漏,使汉代齐王国的官制系统更为明晰和完整,同时为艺术创作提供新的借鉴。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玺印‘戠(职)内帀(师)玺’与山东九宫阁齐国文字博物馆藏‘戠(职)内帀(师)玺’封泥在两千余年后‘团圆’,成为本次展览最大亮点。”孙慰祖表示,古玺印与封泥存世数量不少,但印章与封泥对应吻合却极为罕见,原印与两千多年前同印钤出的封泥一同展出,则更为难得。观众将有幸目睹古玺印与同印封泥的实物,从而对玺印与封泥的关系有更加直观的感受与认识。

与会专家还围绕封泥发现简史、封泥形态分类和封缄方式演进、封泥群的断代和史料研究等方面进行学交流研讨,孙慰祖并做“封泥研究报告——近代的发现与意义”公益学术讲座。据悉,为配合此次展览,图录《临淄新见战国两汉封泥展图录》同时编辑出版。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27日结束。



作者:通讯员 刘海波
编辑:蒋萍
责任编辑:国内报道中心审核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