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发布《东京共识》:“擦枪走火”危险已得到部分管控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第十四届“北京-东京论坛”上发表研究。在其任上,中日关系曾取得积极进展。|视觉中国
14日至15日,由中国外文局与日本言论NPO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北京-东京论坛”在东京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深化互信与合作,共担亚洲及世界和平与发展责任——思考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现实意义”。百余位来自中日两国政治、经济、企业、学术和传媒等各界嘉宾,就双边关系、经贸、安全、媒体以及创新发展等领域展开积极热烈的讨论。15日,论坛圆满闭幕,作为论坛成果之一,中日主办方共同发布了《东京共识》。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日本官房副长官西村康稔、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方正辉、联合国原副秘书长明石康等出席论坛并致辞。
高层往来为两国关系指方向
徐麟在演讲中指出,上个月习近平主席与安倍晋三首相会见、李克强总理今年5月成功访问日本、安倍首相不久将访问中国,中日领导人的高层往来,为中日关系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两个“40周年”内涵丰富,又相互关联,为把握当今的中日关系提供了很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和平、友好、合作必须是中日关系发展始终要牢牢把握的大方向。徐麟提出了三点思考:和平友好合作是民心民意所向、和平友好合作是两国国家利益所在以及和平友好合作是时代潮流所趋。他建议中日双方要借鉴历史智慧,把握正确方向;凝聚互信共识,巩固政治基础;深化务实合作,推动互利共赢;改善国民感情,传承友好信念。
福田康夫谈到,中国在现有国际秩序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迄今为止,日本、中国和亚洲各国在现有秩序下实现了发展。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安全等框架机制正在发生变化。为加强与完善现有秩序,日中应共同努力,共同维护国际秩序的规则。1978年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之后,日中时有摩擦,时有风波。值此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之际,他呼吁,日中两国必须重返和平友好条约的原点,建设面向未来的友好关系。
媒体为增强正面形象作贡献
论坛期间,还举办了双边政治与外交、经贸、媒体、安全和特别分论坛等五个分论坛。双边政治与外交分论坛回顾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的过程,重温了条约精神的意义,并围绕其中的反对霸权精神展开热烈的讨论。
经济分论坛认为应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开创新型中日经济产业合作。双方就中日两国应从哪些方面合作,共同维护全球自由体系提出了诸多建议。安全分论坛呼吁开展安全合作,中日共同为地区和平与稳定而努力,针对中日两国面临许多安全保障领域的新变化,两国嘉宾在各抒己见的同时,也达成不少共识。
媒体分论坛提倡中日媒体为改善两国舆论环境建言献策。本届论坛最新发布的中日舆论调查显示,两国民众对对方国家以及中日关系的积极评价持续好转,显现出了积极态度。嘉宾一致认为,媒体报道的多元化为增强双方正面印象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特别分论坛展望中日两国在低碳与数字经济领域的新型合作,中日两国应如何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实现中日新型合作成为议题焦点。双方嘉宾均认为,以人工智能(AI)、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理应是接下来两国探讨合作的重点。
中日危机管理机制部分实现
作为论坛成果之一,中日主办方共同发布《东京共识》。共识指出,双方认为和平与合作发展应是中日在亚洲地区所追求的理念,合作共赢应是该地区的共同目标,双方需要为此付出更多努力。双方支持为实现朝鲜全面弃核所作的外交努力,并推动以和平方式实现这一目标。
双方认为,鉴于当前世界自由贸易环境日益严峻,单边主义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大威胁,中日两国基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立场,应为维护更加开放、基于规则的自由贸易体制和多边主义下的国际合作携手并进。中日两国应努力推进WTO改革及本国经济结构改革。中日两国应在东亚地区进一步推动双、多边经济合作,促进贸易、经济和资本交流。
双方认为,目前在东亚地区,各国间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运作仍不充分,存在“擦枪走火”的危险。经过双方的努力,中日危机管理机制已部分实现,但应进一步提升水平,并尽早启动旨在预防、管控危机的定期磋商,探讨建立更多相关机制。
“北京-东京论坛”创办于2005年,每年一次,在北京与东京轮流举办。
作者:报驻东京记者 刘洪亮
编辑:陆益峰 吴姝
责任编辑:沈雷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