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口尚处起步阶段
中国汽车出口仍然有巨大提升空间。上海海关与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日前共同编制《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汽车出口影响研究报告的蓝皮书》,对当今汽车进出口贸易的形势做出全面剖析。
根据国际汽车制造商组织发布的数据,2017年全球汽车产量为9730万辆,中国汽车产量为2901万辆,占全球汽车总产量的29.82%,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同时,中国汽车的销量也居世界第一。在中国汽车产销两旺的形势下,汽车出口则处于起步阶段。2017年出口数量仅占国内销售量的3.6%,具有巨大的提升发展空间。2016年中国汽车出口金额114亿美元,占全球出口金额的比重仅1.6%,离全球汽车出口第十位的捷克共和国(2.7%)还相差74亿美元。我国汽车整车出口,主要分布在中东、东南亚和南美等发展中地区。
所谓技术性贸易措施,就是以标准、技术法规、认证、检验检测、注册、验证、许可,以及动植物检疫和食品安全措施等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增加贸易成本,提升准入难度,推升出口风险,对贸易产生影响。
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国内汽车出口的影响,上海海关和上海汽检开展了全国汽车出口企业抽样问卷调查。调查企业抽样兼顾了企业大小规模和地域分布,选取出口金额占总金额73%的200家企业,并增加了15家新势力造车企业。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38.2%企业受国外认证、检测、标准变更、通关障碍等技术性措施影响,损失占出口额5.8%。调查中,针对“汽车出口中经常遭遇到哪些问题”,企业选择“对方注册/认证费用高、流程长,或条件苛刻”达334项次,平均每家企业在2个以上出口目标市场遭遇该类问题。对于汽车出口遭遇的技术壁垒依次来自于市场准入、后市场监管和边境准入,而来自市场准入的严苛要求又遥遥领先。
调查结果还显示,企业未来三年最想获得东盟国家的认证,其次是海湾国家的认证,总体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53.6%的企业希望在未来三年出口新能源汽车,而出口瓶颈集中在准入政策及配套设施等方面。
因此,专家建议,政府部门要更好地支撑中国汽车“走出去”,主动应对贸易摩擦,推动汽车认证国际互认等;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必须苦练内功,厚积薄发,提升关键技术水平、深耕一带一路市场;本土检测认证机构应做大做强,为整车出口提供有力支持,紧跟国外先进汽车技术法规发展趋势,提升检测机构影响力和权威性。
作者:张晓鸣
图片:视觉中国
编辑:陈晨
责任编辑:钮怿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