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记忆 | 1941年,海明威在中国杀鬼子

2018-10-21信息快讯网

文汇记忆 | 1941年,海明威在中国杀鬼子-信息快讯网

【导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厄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被认为是最具有硬汉气质的作家,在他62年的一生中,挑战了大多数男人只能在梦中想一想的事——不仅是开创一代文风的作家,普利策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双重得主,还是世界一流的垂钓运动者、狩猎者、拳击手、战地英雄……

从漂亮“女孩”到拳击少年

海明威的童年以6岁为分界。6岁前的他,被母亲盛装打扮成一个人见人爱的女孩——在遥远的维多利亚的时代,把小男孩打扮成女孩是一种风尚,他的母亲,一个以自身的英国血统为傲的艺术家,保留着这个传统,何况她的长子是如此的漂亮可爱。

如果不是严重的疾病导致眼睛不能经受舞台上的强光,海明威的母亲格莱丝·霍尔一定是一位声名卓著的女低音歌唱家。她气质优雅,性格开朗。1899年7月21日,她欢欣地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小鸟儿唱着它们最悦耳的歌来欢迎这个幼小的陌生人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这个幼小的陌生人生下来身长2英尺,体重8斤6两,头发又浓又黑(长大后变成赤黄色),眼睛深蓝色(长大后变成棕褐色),皮肤赤褐色,胖乎乎的脸颊上一边一个小酒窝,出生后的第一声哭喊孔武有力。”

海明威是由父亲埃德接生来到人世的。埃德是远近闻名的妇产科大夫,据说他一生接生过3000多个孩子。这位妇产科大夫还是一个酷爱大自然的户外运动好手,休息时便带着附近的孩子们钻到树林里采集花草、捕猎小鸟,或者划着小船去钓鱼,再将这些收获做成标本。

童年时代的海明威,从母亲那里学习唱歌、拉大提琴,从父亲那里,学会了钓鱼、打猎、游泳甚至做木工。他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参加过南北战争的老兵,不仅给他讲充满英雄气概的战斗故事,教他玩打仗的游戏,带他参加战争纪念日的老兵游行,甚至在拜会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时也带着他,这一切,给他一生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

文汇记忆 | 1941年,海明威在中国杀鬼子-信息快讯网

▲6岁前的海明威常被妈妈打扮成一个“漂亮女孩”

海明威6岁那年脱下裙子改穿男装,他开始上学识字。他的保姆回忆道:“每天晚上,我为他收拾好房子,拿开所有的书,并安排他睡下,他也会甜甜地与我道晚安,但是,第二天早上,你总会发现床垫下,枕套内,到处都塞满了书。他那种什么时候都读书、什么书都读的情形超越了他那时的年龄。”也是在这一年,家族中发生的一场危机,给他的命运打上了深深的印记。他那因战争落下满身伤病的外祖父,不堪伤痛,举枪自杀,幸亏有所察觉的埃德事先偷偷卸下了子弹。幼小的海明威眼看他那英雄的外祖父饱受伤痛的折磨,觉得父亲阻止外祖父自我了断是残忍而不可原谅的。他把对生死的第一次思考,化作了刻苦的身体训练。他越来越好斗,喜欢与年龄不相称的冒险,徒手拦惊马、杀豪猪,渴望成为英雄。

17岁时,海明威已经是个能上场比赛的拳击手,并以此为题材创作小说,编排舞台演出。他虽然没少好勇斗狠,但也有“英雄壮举”。1917年2月3日的《橡树叶》报(奥克帕克地方报)曾报道说:“奥克帕克中学餐厅的三个女服务员正在乘坐送菜的升降机时,突然发生故障,非常危险,海明威看到后,他立即跳上去,抓住缆链,一个人赤手空拳地吊住滑轮,直到另外4个男孩跑来一起帮忙,才将那几个女服务员救下来。”在奥克帕克中学年鉴上,海明威的记录相当不错,被选作那一届学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获得保送进入伊利诺伊大学。但他放弃了按部就班的大学生活,他渴望心醉神迷的军队,一心想着大洋彼岸的欧洲,那里正发生着第一次世界大战。

秘密采访周恩来

1918年,在经历了6个月的记者生涯后,视力缺陷的海明威终于找到了奔赴欧洲战场的途径——成为陆军红十字车队的一名救护车志愿司机。作为一名非战斗人员,海明威虽然身处硝烟弥漫的前线,干的却是送给养、运伤员之类的事,他渴望战斗。7月8日午夜,正当他给战壕里的士兵分发巧克力时,敌人突然进攻。从炮击的昏迷中醒来的海明威,拖着伤员就往隐蔽在地下的急救所撤退。头上有飞来的炮弹,身后有扫射的机枪,他几次被打倒又爬起,血肉模糊……7个多月后,他带着银十字军功章和身上大大小小200多处伤疤以及腿里的弹片,一瘸一拐地回到了美国。在战场上,他英勇地救护了别人,也给自己野马一样的内心,找到了真正的草原。此后,只要有战争,总有海明威的身影,和随之而来的小说。

1941年5月1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重庆《新华日报》头版报道:“中央香港16日电:香港《史密斯日报》报道了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广东前线曾随中国部队分乘沙船三艘,乘夜向下游进驶,在广州近郊登陆。海明威用他丰富的战地经验,在广东韶关利用夜幕的掩护,亲自破坏了日寇的一段铁丝网,并干掉了一个日本士兵,缴获了日寇的一杆枪和几颗手榴弹,他们于拂晓前安然离去。”

海明威与夫人盖恩霍克是1941年2月1日从美国旧金山坐船出发的,经夏威夷飞抵香港。3月下旬从香港进入内地,25日到达广东韶关。她的身份是《柯立尔》周刊记者,他是《午报》记者。此时正是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卓绝的相持阶段,美国还未参战。他们此次中国之行的计划,主要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抗战军队进行考察并与领导人进行会谈。海明威也很想见见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描绘的共产党人,他在西班牙内战时结识的好朋友、荷兰共产党人尤里斯·伊文思,早在1938年就到过中国并拍摄了抗战纪录片《四万万人民》,其中就有八路军在汉口的军事会议,和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共领导人的镜头。

文汇记忆 | 1941年,海明威在中国杀鬼子-信息快讯网

▲2012年好莱坞将海明威与盖恩霍克的故事搬上了荧幕

韶关当时是中国军队的第七战区前线,也是当时中共广东省委暨粤北省委机关所在地。海明威夫妇一行得到了地下党秘密交通的保护。沿途他们大部分时间靠步行翻山越岭,大雨滂沱,山道泥泞,穿过一个个农家小村,夜宿部队驻地。在前线,他们看到了被日军烧杀抢掠后的焦土废墟,亲眼目睹了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

和之前在西班牙内战前线一样,海明威不甘于只做一个拿笔的战地记者。在深夜穿越日军封锁线时,面对前方林立的碉堡和铁丝网,他突然出手,敏捷地向前爬行,避开碉堡里探照灯照射的灯光,将铁丝网剪开几道口子,钻进去摸到哨兵身后,突然拔出匕首刺向哨兵,哨兵没有发出一点声响就倒了下去。他又迅速摘下哨兵腰上的手榴弹,捡起地上的那杆长枪,三蹿两跳跑了回来……

虽然因为生活条件艰苦,海明威夫人闹了不少笑话,但这一路所见所闻,海明威深有感触。他对一路护送他的中国朋友说,日本法西斯发动的这场不义之战,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中国人民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

4月4日,海明威夫妇辗转到达桂林。在参观七星岩洞时遇上日军大轰炸,他们和成百上千的中国老百姓一起躲进洞里。这个场景令他震撼,他感慨中国人太需要飞机了。回国后他曾向美国政府建议增加对华军援尤其是飞机和飞行员,帮助中国打败日本。

4月6日,海明威夫妇抵达重庆,采访了蒋介石、宋美龄和国民党一应高官。其时皖南事变发生不久,史沫特莱等在美国曾著文报道,反响强烈。蒋介石急于通过海明威夫妇的报道,扭转美国民众对他的批评。他将采访安排在宴席上,宋美龄担任翻译,滔滔不绝,而客人却很少说话,事后海明威也没有按蒋介石的口径写报道。相反,他甩掉了国民党的“保护”,秘密采访了周恩来。除了因为他和周恩来有一位共同的朋友、荷兰导演乔里斯·伊文思之外,周恩来的朴素和坦诚,令他有一见如故的亲切感,周恩来的三言两语胜过蒋介石丰盛的午宴和喋喋不休,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抗日主张、对皖南事变的真相揭露和对世界反西斯战争形势的分析,完全让海明威折服。

回国后他接连发表了6篇报道,详尽真实地描写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英勇行为,并相信勇敢而富有牺牲精神的中国人民一定能对日本发动反攻,而且必将取得最后胜利。

1999年美国学者麦克尔·雷诺兹出版了5卷本的海明威传记,他查阅了许多美国政府的解密档案,在最后一卷《海明威的最后年代》里,披露了海明威写给美国政府一份中国之行的报告。海明威在报告中以优秀的洞察力,敏锐地对战争走向和中国的未来作出了许多精彩的预判。他说:“蒋委员长的很多说法与他过去的言论不一致,也与众所周知的共产党参加抗战的事实相矛盾。”他强调,这场战争之后共产党人一定会接管中国,因为在那个国家里最优秀的人是共产党人。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极有战略远见的主张,难能可贵。

消灭法西斯的战地英雄

结束了远东之行的海明威,回到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农场,捕鱼、写作之外,他自告奋勇组织起20多个渔夫、牧师、侍者、妓女,成立间谍小组,监视那些亲纳粹的人,挖掘可能存在的纳粹谍报网;他还改装了自己的渔船,装上武器,每天在海上巡逻寻找德国潜艇,迫不及待地要与法西斯大干一场。海明威的谍报工作虽然得到了美国驻哈瓦那使馆的大力支持,但成绩甚微。虽然美国联邦调查局对他的情报工作嗤之以鼻,但古巴人民对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作家充满敬仰,他的勇敢正直、慷慨随和,让他到处受到欢迎,他们亲切地把他称作“老爹”。

文汇记忆 | 1941年,海明威在中国杀鬼子-信息快讯网

▲写作中的战地记者海明威

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1944年5月,海明威以一个战地记者的身份奔赴欧洲。他与英国皇家空军一起飞往敌占区执行战斗任务,又和美军一起在诺曼底登陆。他不安于只写报道,渴望战斗。他撕去了记者的标志,投身巴黎西南23英里朗布依埃周围一带的战斗,并且赶在正规部队之前,率领一个秘密的自由法国游击队小组进入并占领了朗布依埃。他俨然以指挥官自居,建指挥部,升美国国旗,俘虏敌军,还不知从哪里搞到了比其他所有作战单位多一倍的火力和酒类配额。他的军事才能让法兰西抵抗运动的游击队员们对他言听计从,称他为“老爹大队长”。他拉着这支队伍,侦察、收集了去往巴黎途中敌人防御工事的情况,为勒克莱尔将军胜利进军巴黎提供了方便。他和大部队一起打进了巴黎,并亲自参加了在里茨饭店、旅行家俱乐部等地标建筑的战斗。

虽然因为这些战斗违反了日内瓦国际公约中关于战地记者不得携带武器的规定,使他不得不接受盟军最高统帅部的审查,但因为海明威的情报和勇敢无畏确实对盟军有帮助,而且他的骁勇善战得到法国游击队的拥戴,有许多美国军官主动提供证据,证明海明威“并未破坏有关战地记者的现行规定”,结果最高统帅部不但撤销了对他的审查,还向他颁发了战地记者的英勇青铜星章。兴高采烈的海明威把这次审查看成是对自己英勇战斗的默许和褒奖,反而变本加厉地携带武器,随着一线部队冲杀。他是和第一批美国坦克一同进入德国的记者,一路抱着机关枪向德军扫射。他在战场上的勇敢和机智,甚至赢得了美国高阶军官的尊重,他们说他“有一颗狮子的心。”

硬汉只可以被自己打败

战后的海明威,声誉日隆。如果说早年的《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开创了简洁、准确的“新闻体”风格,奠定了他文学史上的地位,那么战后的他,更以《老人与海》 荣膺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被誉为美利坚精神的代表。然而,海明威似乎并不幸福,他天生就是一个不循规蹈矩的战士,他需要新的“敌人”继续激发无所畏惧的人生。

在不拿笔的日子里,他沉湎于钓鱼、打猎,在与大自然的冒险搏斗中,找回昔日战场上的英雄气概和无上荣光。

事实上,海明威的确是钓鱼、捕猎的高手。得益于幼时父亲的训练,他对大自然始终有着既敬畏又冒险的斗志,从不屈服。他曾经像《老人与海》的主人公一样独自驾船在墨西哥湾流中与茫茫大海搏斗,发现并捕获了足有半吨重的大马林鱼;也曾经在西班牙学习斗牛,并从中发现了这项运动的悲剧美学意义:“斗牛士通过征服恐惧来支配死亡,就会从死亡与恐惧中解脱出来”;他也酷爱打猎,在美国西部和东部非洲猎杀凶猛的野兽,他的专业和战绩,令当地人对他敬畏有加,狩猎执法官甚至将海明威所居住的猎区临时交给他来管理……

文汇记忆 | 1941年,海明威在中国杀鬼子-信息快讯网

1953年夏天,刚刚获得普利策奖的海明威带着妻子再度去非洲狩猎。次年1月23日,他们经历了匪夷所思的事故。在从内罗毕飞往刚果的布卡武的途中,他们乘坐的由罗伊·马什驾驶的切塞纳180式飞机遇到了一群大朱鹭,发生故障不得不迫降在丛林深处,妻子撞断了两根肋骨,海明威的右肩扭伤。第二天,一架E-89德哈维兰轻型飞机找到了他们,并决定把他们送往乌干达的首都,也就在这时,更大的一次灾难降临了——飞机开始沿着地面滑行,蹦跳得像一辆摩托车,然后慢慢地无缘无故地自己飞了起来,不过也就只几秒钟的时间,然后又猛烈地下坠,伴随着金属撕裂的声音和右侧引擎的火光。

这次海明威受了重伤。他的脑壳破了,脊椎骨上的两个椎间盘断裂了,右臂与肩脱了臼,他的肝、右肾和脾脏也破裂了,双臂、脸和头部被火焰灼伤,视力和听力也都受到了损伤。当美联社、《纽约每日镜报》《纽约先驱论坛报》和其它各大报向世界悲哀地宣布海明威死于空难的消息时,死里逃生的海明威居然乘坐一架切塞纳170式小飞机,出现在内罗毕机场。他被送进医院,病床上他一边忍受着剧痛,一边大声朗读那些登载他死亡消息的报纸……两天经历了两次飞机失事而活了下来,已经是一个奇迹,而海明威竟然还敢登上飞机,这样的勇气,也是诺贝尔文学奖之外的另一份荣耀。

对于迷恋渔猎、尚武好斗的海明威来说,伤痛和意外事故并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幼年时,他就因为口衔棍子疾跑摔倒而捅破喉咙,因为练拳击骨折。成年后除了战争和捕猎受伤,意外事故也是不断:被旅店卫生间的热水器炸伤,被惊马拖伤,汽车翻覆,擦枪走火……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再辉煌的荣耀也抵挡不了满身伤痛和力不从心的衰老。他曾经说:“在我看来,整个世界就像拳击场,每个人都在场内。你只有还击才能生存,所以,我时刻准备拿起拳击手套戴上就打。我当然一直参加拳击。我要打到生命的最后一天,那时我就要跟自己打,目的是要把死亡当作一种美的事物来接受。”

在经历了体重下降、皮肤病、酒精中毒、视力衰退、糖尿病、可疑的血色素沉着病、高血压、肝炎、肾炎等等一系列疾病的折磨后,他失去了高大强壮的身体、敏捷轻巧的运动能力、文思泉涌的创作才华,身心疲惫。他觉得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骄傲、独立、强健的海明威,他一生打败过无数的敌人,而此刻,他把自己病痛衰老的身体当做了自己唯一的敌人。

1961年7月2日,62岁的海明威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起床,大约7点钟左右,他从地下室里拿出英国制造的博斯猎枪和一箱子弹,然后上梯子回到门厅里,把两颗子弹推进弹舱,把枪管含在嘴里,用他那只写下了大量不朽巨作的手,最后一次扣动了扳机……

海明威家族其实是有抑郁和自杀基因的。很多人都有精神疾患,最后都走上了自杀之路。海明威的父亲因抑郁症于1928年12月6日开枪自杀。在海明威之后,他的妹妹因患癌症而生了抑郁症,于1966年10月30日服食药物过量自杀;他的弟弟患有抑郁症,在发现自己的糖尿病严重到需要截肢后,于1982年9月15日开枪自杀。

作者:陈晓黎

编辑:陈晓黎 卫中

责任编辑:邵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