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家李希凡去世,享年91岁—“我不懂恭维别人,作品有缺点就会提出来”

2018-10-29信息快讯网

红学家李希凡去世,享年91岁—“我不懂恭维别人,作品有缺点就会提出来”-信息快讯网

记者从人民文学出版社获悉,红学大家、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红楼梦学刊》名誉主编李希凡去世,享年91岁。

在李希凡看来,批评家还是应当专注于批评事业,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审视作品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他以自己从事批评的经历为例说,“我自己不懂得怎样恭维别人,不管你是多大的作家,我觉得作品有缺点就会提出来。”

【人物】

李希凡于1927年12月11日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54年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历任《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评论组长、副主任、常务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

另一位红学家冯其庸曾评价李希凡:“用唯物主义的研究取代唯心主义的研究,这是方法论的变革。应该说,《红楼梦》研究成为新的面貌,就是从李希凡他们的文章开始的。”

2016年,“李希凡与当代红学”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座谈会聚焦李希凡在《红楼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

与会者表示,李希凡以文学为本位,以对作品的艺术分析为主,对《红楼梦》的主题、结构、语言、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特别是他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现实主义美学理论所进行的文学人物形象研究,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成果。

红学家李希凡去世,享年91岁—“我不懂恭维别人,作品有缺点就会提出来”-信息快讯网

【经历】

据《文艺报》报道,李希凡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是《高尔基与童话》,发表在1949年秋季的《大众日报》。之后他又写了篇文章,谈典型人物的创造。这是一个学习报告。那时候,他的老师、文艺评论家吕荧正好讲关于文学典型的问题,于是让李希凡多看一些资料,写一篇报告,算作这个学期内容的总结。李希凡是课代表,所以自己首先得完成作业,就写了这么一篇报告递交给老师。老师看了之后很高兴,认为他对典型问题的理解已经相当到位了,愿意把文章推荐给《文史哲》。于是,李希凡的这篇文章在该刊第二期上发表,在学生中引起不小的轰动。

从那以后,李希凡就决定要走文艺评论的道路。这时候,他已经进行《鲁迅全集》第二遍的阅读,很喜欢鲁迅的写作风格和深刻见解,每一次读都有一些新的体会。他还通读了俄罗斯几位重要作家的几乎全部翻译作品。后来因为当外国文学课代表,他又读了拜伦、巴尔扎克等英、法作家的作品。李希凡说,当时很多作品根本看不大懂,比如《约翰·克里斯朵夫》,很勉强地读下来。在这些作家中,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巴尔扎克。

后来,李希凡到济南,进入华东大学,毕业后继续去中国人民大学读哲学系。在学校放春假期间,李希凡跟蓝翎在中山公园读到了一篇关于曹雪芹生卒年的文章。李希凡觉得,《红楼梦》是多么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啊!学者们怎么总是在这些问题上钻牛角尖呢?于是,就有了第一篇关于《红楼梦》的批评文章,在文学界引起了很大争端。

这篇文章很快造成了全国性的讨论,两位青年学者也因此被借调到《人民日报》写批评文章,在那里完成了第一本书《红楼梦评论集》的写作。

【旧文新读】

李希凡作《红楼梦》前言(节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年版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中写得最好的一部。但是,它到底是什么书?二百多年来,无论是赞扬的也好,咒骂的也好,都离不开一个“情”字。

红学家李希凡去世,享年91岁—“我不懂恭维别人,作品有缺点就会提出来”-信息快讯网

在这个大观园“女儿国”里,能和林黛玉互相匹敌的,也是所谓才貌双全的薛宝钗。就他们之间的关系来讲,确实曾经在贾宝玉的感情上形成过一些波澜,如他由羡慕薛宝钗的美貌和健康而想到金玉良缘……但是,由于贾宝玉和薛宝钗的思想的根本对立,贾宝玉一直把他的感情倾注在林黛玉身上,以致影响到将来的悲剧结局——贾宝玉不得不由于“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而出走,那不只表现了爱情的破灭,而且显示了在两种思想,两种生活道路的冲突中的共同叛逆理想的悲剧失败。我们所以说宝黛爱情的悲剧,是叛逆者的悲剧,是因为在这一悲剧中出现了迥异于封建社会才子佳人小说的新的因素,即他们有着叛逆思想一致的基础。长期的生活相处,培育了他们感情的幼苗,同封建礼教桎梏的斗争,又加深了他们的相互了解。象贾宝玉一样,这个林黛玉,也不是一个驯服的贵族小姐。

红学家李希凡去世,享年91岁—“我不懂恭维别人,作品有缺点就会提出来”-信息快讯网

生活在贵族社会苦雨凄风中的林黛玉,比之贾宝玉,经受着更为沉重的封建礼教的精神压迫。她不是四大家族的后代,“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孤苦的身世,傲世的心灵,融合着寄人篱下的极其敏感的气质,再加上那无法向人诉说的感情的折磨,形成了她的多愁多病和性格的悲凉,阴沉的一面。但是,这样的性格特点,恰恰反映了封建的人间关系和封建礼教加在一个贵族少女身上的残酷压力,她那悲凉的声音,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封建礼教的微弱的抗议。那以花自喻的悲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道出了她内心的痛苦。而她又不肯“安分随时”,不愿隐蔽感情的锋芒。尽管不幸已经快要压倒了她,她却仍然不肯对龌龊的环境妥协,而宁愿以死殉之,所谓“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用贾宝玉的话说,那就是林黛玉自幼不曾说过劝他去立身扬名的“混账话”。这种共同的叛逆思想,虽然奠定了他们的感情基础,也同时形成了这个富于才智的贵族少女的违背封建规范的性格。注定了她的不可能得到幸福的不幸结局。

红学家李希凡去世,享年91岁—“我不懂恭维别人,作品有缺点就会提出来”-信息快讯网

薛宝钗的性格,恰恰和林黛玉相反。她对贾宝玉也不无感情,但却不敢冲破封建礼教的牢笼,在贾宝玉面前有任何表示,而是把它隐藏起来,力图利用“端庄贤淑”的虚伪的贵族闺范的外衣,博取贾氏家族统治者的好感,以达到她的直上“青云”的功利主义目的。她“藏愚守拙”,“随分从时”,象王熙风所说的:“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依靠着这种“会做人”的周旋,在荣国府那样复杂的环境里,和周围上下老幼,无不相处得八面玲珑,尽得人心,终于作成了“金玉良缘”的“翻案文章”。但是,象这样一个穿着女装的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努力奉守着封建礼教、封建秩序的规范,以“女子无才便是德”自居。她的“温柔敦厚”、“庄重典雅”,她的“怒于中而不形于外”,“心如城府之严”,再加上她家的财势,虽然可以博取贾府统治者贾母,王夫人之流的欢心,获得荣府中宝二奶奶的地位,却怎么能得到那叛逆者的心呢?“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独家授权刊登

编辑:许旸 郭超豪

责任编辑:王磊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