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思极恐,这首唐诗里藏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罗马走向衰败的线索?

2018-11-03信息快讯网

细思极恐,这首唐诗里藏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罗马走向衰败的线索?-信息快讯网

历史上有许多不解之谜,其中之一就是这么多文明社会居然会一下子崩溃。最近考古学家发现,许多很不相同的古代文明的崩溃历程却是惊人地相似,它们均遭受到不同形式的环境退化和气候变迁,由此产生的衰败使入侵民族有可乘之机。

玛雅文明的衰落源于干旱

玛雅文明的衰落是长期以来世界未解谜团之一。玛雅人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然而仅在很短的时期内,这个曾经辉煌发达的人类文明戛然而止。考古学家认为气候变化是导致玛雅文明消失的最具体的因素,并且对于玛雅历史变迁起到重要作用。

细思极恐,这首唐诗里藏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罗马走向衰败的线索?-信息快讯网

研究小组收集了距离玛雅历史遗址不足1英里的一个洞穴的石笋标本,并对洞穴底部13500年前的石笋进行铀、钍放射性测定,进而能够揭晓过去2000年里降雨量的精确状况。铀-234及钍-230的精确放射性衰变可测定石笋中矿物质沉积的准确性。结合石笋和象形文字记录,研究人员发现,降雨量较充沛时期出现在早期玛雅文明,当玛雅文明处于没落时期降雨量严重减少,并出现大范围的干旱。较丰富降雨量时期对应于公元300年~600年间,当时玛雅人口增长,政治中心繁荣昌盛。然而在公元660年~1000年间,气候逐渐干旱,降雨量减少,当时引发了政权争斗,伴随着战争频发,社会变得动荡不安,最终导致玛雅政权瓦解。在公元1020年~1100年间,干旱气候进一步严重,带来相应的农业减产、饥荒、死亡、迁徙,玛雅人放弃了繁荣的城邦,走向热带雨林之中寻找食物和避难所。原本宏伟壮观的玛雅宫殿也失去了当年的光彩,成为杂草丛生、野兽出没的一片废墟,很快当时的玛雅文明城邦被热带雨林掩盖起来。最终玛雅文明在饥荒死亡中向北部高地发展,但是残留的玛雅人已无法再现往日的繁荣与辉煌。16世纪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对落后的玛雅部落进行残忍的杀戮掠夺,最终,曾经繁华宏伟的玛雅古城已成一片杂草废墟,玛雅文明也彻底消亡。

冷湿气候使盛唐走向衰落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在世界历史上也很有影响,但就是这样一个朝代,其兴盛和衰落也与气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唐朝统治的300年中,大雪奇寒年数比较少,冬天无雪的年数竟达19次之多,居中国历史上各朝代之冠,属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温暖期。唐代张籍《送蜀客》诗有:“木棉花开锦江西”,说明唐代成都有喜温暖的木棉生存。随着气候变得温暖,加上一些人为的因素,唐朝传统的农牧业界线北移,这使唐朝的边防有了当地的给养支持,军事防御更稳固,北方游牧民族也不敢轻易南下。

细思极恐,这首唐诗里藏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罗马走向衰败的线索?-信息快讯网

《步辇图》(局部)

唐代后期,气候开始由温暖转而冷湿,寒冬和雨灾相继到来,有时春秋两季也出现了霜雪冻坏庄稼的现象。冷湿的气候更是给契丹等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生存,他们只有向南推进,形成对中原农业民族的威胁。唐玄宗重用安禄山等胡人将领的重要原因也是为了压制北方民族,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安禄山等人的政治野心,加上本身骨子里“歉馑则剽劫”的游牧民族习性,促使其发动叛乱,使得大唐的繁荣从此不再。

细思极恐,这首唐诗里藏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罗马走向衰败的线索?-信息快讯网

《簪花仕女图》(局部)

古埃及崩溃与气候剧变有关

古埃及王国建造了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这样的建筑奇迹,却在繁荣了近1000年后突然崩溃。古埃及为什么会突然崩溃?科学家现在认为,这个千古之谜也与气候剧变有关。

今天,偏远的埃及最南部沙漠是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但是,考古发现,在数千年前这里却有人居住,并且留下了痕迹——科学家在这片沙漠里发现了一些小石堆,在石堆下有数千块木炭遗存,这些烧焦的木炭成为最重要的考古证据。通过分析木炭的构造和年代,考古学家证实,在大约7000年前,这片沙漠里生长着合欢树。合欢树通常只生长在地下水丰富的低洼地或绿洲,这就意味着,当时这里一定有地下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当时这里是一片干燥的疏木草原,显然适合人类居住。后来,气候逐渐变得干燥,草原最终变成沙漠,就像古诗人所记述的沙漠化带来的灾难:“全国都变成了沙漠,土地受害,城镇遭殃,飞沙蔽日,没有人能活下来。我们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事。”

细思极恐,这首唐诗里藏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罗马走向衰败的线索?-信息快讯网

草原变成沙漠,这会不会就是古埃及王国分崩离析的原因呢?最终,考古学家在法克鲁姆湖中找到了证据。

在古埃及王国时期,法克鲁姆湖有支流跟尼罗河直接相连。每年尼罗河发洪水时,法克鲁姆湖的水量会随之增多,湖的面积也会相应扩大。如果能知道在古埃及王国崩溃之前这个湖的面积有多大,就能了解尼罗河当时是否严重缺水。怎样才能知道湖面积当时有多大呢?方法就是研究湖底的淤泥——沉积物。

不难理解,每个时期都应该有自己对应的沉积层,而且由上往下,越深的沉积层所对应的年代越早。然而,让科学家困惑不解的是,尽管历史记录表明这个湖早就存在,但无论他们怎样寻找,都找不到古埃及王国末期所对应的沉积层,就仿佛当时这个湖根本不存在。科学家们绞尽脑汁,最终恍然大悟:找不到古王国的沉积层,只能意味着这个湖当时完全干涸了,沉积物被风蚀殆尽,因而如今无从找到。

细思极恐,这首唐诗里藏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罗马走向衰败的线索?-信息快讯网

偌大的湖在当时竟然会完全干涸,这说明当时尼罗河的水位的确非常之低,以至于无法再向法克鲁姆湖供水。这一发现的含义不言自明:全球性气候灾变,导致尼罗河年复一年越来越缺水,古埃及王国大片土地沙漠化,整个国家由此陷入大饥荒,一个伟大的古代文明随之崩溃。

考古学家认为,对古埃及王国造成致命一击的,是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2150年之间连续50年的降雨量剧减引发的长时间大旱:大旱阻止了尼罗河正常情况下的涨水,从而引发数十年全国范围的饥荒和纷争,最终导致古王国的终结。

气候变迁、环境恶化导致罗马帝国走向衰败

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可能也导致古罗马帝国最终走向衰败。对古树年轮进行的研究发现,气候变化与人口迁移、瘟疫和帝国兴衰等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间存在联系。为了比较环境记录与历史事件,研究人员对超过7200个树木化石进行了分析。暖湿的夏季天气伴随着罗马和中世纪的繁荣出现。公元250年至600年,气候越发异常多变,西罗马帝国也随之走向衰败,同时出现动荡的人口大迁移。3世纪的干旱与西罗马帝国的严重危机时期同时出现,标志性事件为外族入侵、高卢地区多个省份出现政治混乱和经济动荡。

细思极恐,这首唐诗里藏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罗马走向衰败的线索?-信息快讯网

古巴比伦的灭亡与环境破坏密切相连

同样,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曾经诞生过繁荣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这块广袤肥美的平原由发源于小亚细亚山地的两大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积而成。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在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发展灌溉农业。幼发拉底河高于底格里斯河,人们很容易用幼发拉底河的水灌溉农田,然后灌溉水排入底格里斯河,再流入海。他们的农业非常成功,在两河流域建立了宏伟的城邦。公元前20世纪,阿摩利人征服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古巴比伦王国,发展了光辉灿烂的巴比伦文明。约公元前540年波斯人入侵,但只维持了两个世纪,公元前323年被马其顿征服。巴比伦文明毁灭并被埋藏在沙漠下将近两千年,变成了历史遗迹。古巴比伦文明的败落曾经被看成是一个秘密,但地理学家和生态学家却对此做出了令人信服的破解:古巴比伦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灌溉。由于古巴比伦人对森林的破坏,加之地中海气候的特点,使河道和灌溉沟渠淤塞。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不得不重新开挖新的灌溉渠道,如此地恶性循环,使得水越来越难以流入农田。更严重的是,古巴比伦人只知道引水灌溉,不懂得排水洗田。由于缺乏排水,致使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地下水位不断上升,给这片沃土罩上了一层又厚又白的“盐”外套,淤泥和土地的盐渍化,终于使古巴比伦葱绿的原野渐渐退色,高大的神庙和美丽的花园也随着马其顿征服者的重新建都和人们被迫离开家园而坍塌,如今在伊拉克境内的古巴比伦遗址已是满目荒凉。

吴哥城消失与气候有关

1000多年前,在东南亚柬埔寨有一座世界上最宏伟的都城。这个城市始建于802年,完成于1201年,繁荣了600年。然而在15世纪初,这个城市突然消失了。考古学家认为吴哥消失可能与气候有关,这座柬埔寨古都的灭亡可能是由600年前的一场大干旱造成的。科学家一直在东南亚地区采集树木年轮的样本,以建立这一地区在过去几百年中的气候记录。通过得到的数据,他们发现在过去700多年时间里,东南亚至少发生了4次特大干旱灾害。其中一场旷日持久的特大干旱灾害发生在1415年至1439年期间,这与许多考古学家得出的吴哥城灭亡的时间段正好吻合。吴哥得以作为一支强大的势力在中世纪崛起,全仗着一套高明的蓄水系统,在干旱季节帮助古城储蓄水源,在雨季时又可发挥泄洪的作用。然而,几百年不遇的大旱使这套蓄水系统运作失灵,农业因之荒废。再加上年复一年无止境地建造神庙,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早已不胜负荷。

此外,因为气候变迁和环境破坏遭遇衰败的文明社会还有许多,如美国西南部的阿那萨齐族,圣路易斯郊外的卡何齐亚土丘的建造者,格陵兰岛的古挪威人,复活岛雕像的建造者,非洲的大津巴布韦等。

摘自《百科知识》2013年第2期

作者:陈默

编辑:陈晓黎

图片:新华社、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王磊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