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奇迹:40年三级跳

2018-11-04信息快讯网

义乌奇迹:40年三级跳-信息快讯网

“从无到有的发展,点石成金的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省义乌市由昔日的穷乡僻壤变为享誉全球的“世界小商品之都”“全球超市”,成为发展奇迹、当代中国传奇,令人感叹不已。

“市场兴则义乌兴,市场衰则义乌衰。”在义乌,这是一个共识,一条铁律。

改革开放初期,商品经济在部分地区萌发,手工制品、农产品摆上集市。在农业小县义乌,一些人开始做起贩卖日用小商品的生意。冯爱倩便是其中一员,38年前,她拿到了义乌第一本工商营业执照,成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第一代创业者。

1980年,冯爱倩刚好40岁。那时,她在义乌饭店上班,每月的工资仅为18元,丈夫杨兴桂每月也只有20多元,算是个铁饭碗,但家里老少共有8口人,日子十分艰难,常常吃不上饭。

“总得找点出路,义乌人自古经商,农闲时走街串巷鸡毛换糖的做法给了我启发。”冯爱倩从亲戚朋友处凑了300元,到外地的百货公司批些便宜的纽扣、鞋带、别针等小商品,摆地摊卖。第一天净赚了6元多,她开心极了:“我原来辛苦一天也不过9毛钱,摆摊的第3天我就赚了22块钱,在当时就是一笔巨款。”

“赚了钱,压力和风险随之而来。”冯爱倩说,当时这种经商方式被扣上“投机倒把”的帽子,政府还特地成立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专门负责堵、拦、没收货物。冯爱倩不堪忍受“打办”人员驱赶罚没,又苦于无处讲理。情急之下,她在县委门口拦住当年新任县委书记谢高华,责问为什么不允许农民摆摊。

正是这次“讨说法”,促使谢高华在县委常委会上明确表态:“义乌的市场是个很好的市场。”

1982年,义乌市场发展历史上著名的“四个允许”产生了: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当地人开始放心大胆、甩开臂膀做生意。

在义乌县城稠城镇,工商所所长在广播里号召商户“传帮带”一起做生意,群众热情高涨。1982年9月5日,政府用水泥板搭起两排简易摊位,建成了义乌第一代市场——稠城镇湖清门小百货市场。1984年,义乌县委县政府提出口号:兴商建县。当年12月6日,义乌第二代市场——新马路市场建成,并更名为义乌小商品市场。1986年9月,位于城中路的第三代义乌小商品市场建成开业,内设4096个固定摊位和1000余个临时摊位。两年后,义乌撤县设市。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很短的时间里,这个不通铁路、没有工厂、资源匮乏的小城,迅速形成一个辐射全国的小商品专业市场,各地客商蜂拥而来。

1992年3月,国家工商总局宣布:义乌小商品市场以成交额10.25亿元的业绩,位居全国十大市场榜首。同年9月3日,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义乌小商品市场命名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华夏第一大市”从此美名远扬。

从区域市场到全国性市场,再到国际市场,40年来义乌市场实现了三级跳。“义乌奇迹是广大农民的伟大创造,是群众智慧的可喜结晶,是历届党委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必然结果。”义乌前市委书记盛秋平表示,在这一方充满奇迹的热土上,义乌通过实践行动,探索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政领导管理体制的新模式。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浙江实施“八八战略”,加大对义乌的支持力度,义乌小商品市场国际化加速,义乌经济社会实现了大跨越,开放程度大幅度提升。

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义乌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有所作为、有所不为,大力支持发展市场经济,同时始终坚持党对发展的主导权,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营造良好环境。义乌市委书记林毅说,市委市政府不仅要做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还要“做保姆”,做“店小二”。

2011年,国务院批复“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给予义乌市场先行先试的自主权。经历5代变迁11次扩建,义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日用商品批发市场。目前,义乌市开启新一轮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实施计划,通过进一步建设好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力争成为“卖全球、买全球”的世界“小商品之都”。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编辑:施薇

港珠澳大桥今天通车!看“世界奇迹”背后的同济智慧!
【国际锐评】用改革精神创造中国新的更大奇迹
世界期待新时代“中国奇迹”——海外舆论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广东考察
​日本防卫省:2030年投入使用下一代战机,美日共同研发
42个案例讲述跨国企业与上海并肩前行40年故事
庆祝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桂林:守护漓江山水 推动全域旅游
我国研制新型涂料挑战120年耐久性 联合防护技术守护港珠澳大桥
知识无价亦有价(改革开放40年·40个“第一”)
广东长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志刚: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长隆
支持民营企业在行动:搭好桥梁 促进六项措施落实
讲述近20年上海进境展品故事——纽约、巴黎、东京有的,在上海也能看到
预计耗资47亿美元!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启动,未来10年内将测序150万物种
2020年全球近视人数将达到30亿,2050年更达到50亿,科学表明,近视其实是应付大量近距离工作的一种“进化”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北京海淀区走出一条特色创新之路
大部分职业将在10-20年内消失,未来需要怎样的人才?诺贝尔获奖者、米涅瓦大学校长这样说……
【中国那些事儿】漫话|悉心照顾昏迷儿子十二载终创奇迹 中国的这位母亲感动了世界
[奇迹]改革开放,永不停步
[奇迹]农业农村篇——发展之基
“国际名片”注册窗口开到了义乌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