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涌现更多留得住、传得开、叫得响题材佳作

2018-11-15信息快讯网

期待涌现更多留得住、传得开、叫得响题材佳作-信息快讯网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集结了多部以上海为创作背景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为大时代礼赞、为平凡人歌唱的文艺作品将在这一打响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品牌的重要平台轮番上演。

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艺术节,是市民大众的节日,国际交流的问题,讲好当代中国故事和上海故事的最好机会。今年的国际艺术节,上海推出《许村故事》《生命行歌》《星期日工程师》《小巷总理》四部大戏,用话剧和沪剧表演样式,立足基层,直面社会热点,不仅映照着时代变迁,更直观反映了改革开放给百姓生活带来的点滴变化,生动展现上海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发展的壮丽图景。

关注社会热点,以人为本,是当代戏曲创作亟待突破的难题。而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更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与回应。就拿《许村故事》来说,这部话剧面对上海旧区改造和世上最难的动拆迁问题,取材闵行区许浦村“城中村”改造的真实故事,表层写拆违治理脏乱差的环境,深层则反映许村民众在“利益”面前的选择,编剧几个月蹲点村落,深入采访了从不同年龄的村民、村干部、外来务工者,到镇里的干部、区里的人员等上百个对象,从而加工提炼,精益求精、反复修改,终于打磨出现实性非常强、紧扣人心的舞台新作;而《生命行歌》全部取材于金山区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房,以病房中形形色色的老人为主角,深刻探讨了生命与死亡的命题,展现了生命的祥和暖色。

上海今年献演国际艺术节的四部当代题材作品,全部聚焦于热点话题,在取材于真实故事同时,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小巷总理》以长宁区虹储居委会党总支书记朱国萍为原型,把社区作为舞台,关注社区邻里关系,以高度提炼的创作手法表现身边事。而《星期日工程师》则讲述了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韩琨事件”。在大时代的转角,在刚刚步入改革开放进程的上海,表现工程师韩琨既是小人物、身边人,也是所有在改革开放初期勇敢奉献的前辈们的缩影。

这几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都聚焦平凡人的生活。《许村故事》编剧瞿新华告诉笔者,上海的舞台,必须留下当代的烙印,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而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不能回避,必须在舞台上真真切切的表现出来,找到解决的出路,才能获得观众信服,让观众喜爱。笔者在观看剧目彩排时,看到观众为剧中故事感动,为剧中矛盾纠葛,最后为剧中人物喝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用上海本土戏曲的形式去讲故事,展示沪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也是沪剧《小巷总理》的追求所在。这些当代题材的新作品,着眼身边人物,折射时代变迁,还原四十年进程中的许多情景和细节,相信肯定会让无数观众去回味思考和喝彩点赞的。

上海作为全国戏曲演艺的大码头,要打造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展示城市发展的过往今昔故事,演绎发展变革的方方面面,是时代和艺术的需要,也是观众和城市文脉传承的需要。

发展上海文化,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去讲故事,挖掘其中内核的东西,释放“上海文化”品牌的能量。对上海40年发展历程、特色亮点有更加形象直观的把握,从而对上海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精神动力,追寻城市更加令人鼓舞的“诗和远方”。从这个意义来说,期待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有更多当代中国题材、上海题材的故事剧目献演,为我们这个大时代礼赞、为这个时代的平凡人歌唱、更为创造巨变发展的各路英豪讴歌,才能留得住、传得开、叫得响,为上海的文艺繁荣和攀登高峰,交出优美出色的答卷。

责任编辑:王胜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