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原副总编撰文谈战斗力标准:对越自卫反击战留下了三个教训

2018-11-19信息快讯网

《解放军报》原副总编撰文谈战斗力标准:对越自卫反击战留下了三个教训-信息快讯网

11月19日,《解放军报》在第5版刊发了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高级记者江永红少将的署名文章《会挽雕弓如满月》。全文如下:

☆对军人来说,看不见敌人是最大的危险。

☆解决军队能不能打胜仗的问题,首先是要把军队的一切工作都统到战斗力标准上来。

☆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就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

《解放军报》原副总编撰文谈战斗力标准:对越自卫反击战留下了三个教训-信息快讯网

军队因战争而生,因战争而存。诚如习主席所指出的:“军队建设各项工作,如果离开战斗力标准,就失去其根本意义和根本价值。”改革开放40年,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而和平是改革和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

毛主席说:“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这句话仍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人民军队是改革开放的坚强支持和保证。

实战是检验战斗力的唯一标准

参加1979年自卫还击作战的部队,除了少数部队17年前在西藏边境打过仗外,其余部队自抗美援朝战争之后近30年未曾打仗。但是,当战争突然袭来的时候,我军官兵表现出可贵的献身精神和坚强的战斗意志,被人民誉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

此战期间,全党正在进行“真理标准大讨论”,即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部队撤回后,进行“真理标准讨论补课”。对这个问题,参战官兵比没有参战的人更有发言权,因为子弹和鲜血已经告诉我们:实战是检验部队战斗力的唯一标准。

凯旋官兵的背囊里,不只有耀眼的军功章,还有沉痛的教训。

——练兵没有针对性不行。战前缺乏针对性训练,而训练中的欠账在实战中是要用鲜血和生命来偿还的。

——不会指挥合成作战不行。当时的基层军官几乎清一色是由战士提干的,大多只会指挥单一兵种。有个步兵连长指挥冲锋受挫,请求上级炮火支援,上级问:“加强给你的炮兵、防化兵为啥不用?”他一拍脑袋说:“忘了!”

——不肃清“左”的影响不行。当时“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部队受“左”的影响还比较严重。某团五连是军区树立的理论学习模范连,但训练成绩不行;七连训练成绩全团第一,却被戴着“单纯军事观点”的帽子。要打某高地,上面有人主张让五连打主攻,团里却坚持用七连。最后七连出色完成任务,被军区授予荣誉称号。像此类平时与战时拧着劲儿的地方很多。

对照实战这个检验战斗力的唯一标准,一场战争催生了一次改革。

首先是掀起了研究敌军的热潮。从1979年末至1980年,团以上均成立敌军研究室,连成立研究小组。红蓝对抗演习普遍开展,特别是在《解放军报》突出宣传原1军 “蓝军司令”王聚生的事迹后,全军形成一股“蓝军热”,不少司令员、军长、师长带头充当“蓝军司令”,初步扭转了以往演习一厢情愿的局面。空军当年建立的模拟蓝军分队一直保留至今,在对抗中磨练出许多王牌飞行员。

其次是进行了合成部队的试编试训,尤以原63军的合成营改革最为著名。这些研究和试验的成果,最终体现在1985年的精简整编中——撤销了军委和军区的炮兵、工程兵、装甲兵,成立诸兵种合成的集团军。

再次是在政治工作中肃清“左”的影响,恢复了政治工作为中心工作服务的理念和光荣传统。

最危险的是看不见敌人

非常可惜的是,出现在自卫还击作战之后的战备训练大好局面,在一些人眼里很快就成了“昨夜星辰”,因为他们看不见敌人了。

改革开放之后,国际国内形势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1991年苏联解体,中美之间对话与合作日益加强。西南边境的战火彻底熄灭后,“雷场放飞和平鸽”……于是乎,在一些人的脑子里,依稀进入了一个“无假想敌时代”或曰“敌情空白期”。

1985年精简整编,裁军100万,战略上实现“两个转变”: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转变为打局部战争;国防和军队建设从临战准备状态转变为和平时期有计划的长远建设。这无疑是非常英明的。但战略转变被有的人误转到“和平建军”上来了,甚至有的部队领导虽然嘴上讲战备训练是中心,可实际上“一安全,二生产,三学习,四训练”。1988年“3·14”赤瓜礁海战,海军南海舰队官兵从外敌手中收复了赤瓜礁等礁凯旋时,没有人欢迎,没有媒体报道,让人每每想起不禁感慨万千。

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激发了我军建设信息化军队的紧迫感,但也许因战火离得太远,许多人仍沉浸在“敌情空白期”的幻境中。但美国对中国接二连三的霸权主义行径(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1995年的“台海危机”、1999年美军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把许多人从“敌情空白期”的幻境中拉了出来,让我们认识到:世界格局已与改革开放之初迥异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对军人来说,看不见敌人是最大的危险。

在练兵备战上,上世纪90年代最重大的决策,当数1995年中央军委提出的简称“三个转变”的战略思想,即实现由应付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向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变,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宣布再裁军50万。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引下,到党的十八大之前,国防和军队建设特别是武器装备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部分主战装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由于郭伯雄、徐才厚在工作指导中特别是在干部使用上背离了战斗力标准,致使军事训练在低层次徘徊。

实战化水平有多高,战备质量就有多高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主席担任中央军委主席之初,就向全军提出了“胜战之问”:“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这支军队能不能始终坚持住党的绝对领导,能不能拉得上去、打胜仗,各级指挥员能不能带兵打仗、指挥打仗?”

三军统帅向我们提出了“胜战之问”,也带领全军将士一起解答这道人民军队战斗力建设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解决军队能不能打胜仗的问题,首先是要把军队的一切工作都统到战斗力标准上来。习主席要求部队“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在“战斗力标准”前加上了“唯一的根本的”6个字,在我军历史上是第一次,明确排斥了一切似是而非的其他标准。

习主席提出“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同时为全军指明了实现战斗力提升的路径,即实战化军事训练。实战化训练是军事训练的最高层次,是未来战争的预演。部队实战化训练水平,决定着部队能不能打仗,能不能打胜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几乎逢军事会议必讲实战化训练,反复强调“能打仗、打胜仗,最主要的是提高实战化能力”,对训练中的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现象批评得非常严肃。

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是习主席始终关注的“头等大事”。他不仅在战略谋划、宏观指导上亲力亲为,而且高度关注实战化训练的具体实施。2014年3月,习主席签发了中央军委《关于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意见》,是谓实战化训练之纲领。实战化训练的本质在于实兵对抗,而决定对抗质量的关键是要有一支称职的作为磨刀石的蓝军部队。一个月后,原北京军区某旅正式担负模拟蓝军任务。这就是出现在朱日和的全军第一个专业化蓝军旅的来历。在“跨越2014·朱日和”演习中,蓝军旅与来自全军的7个合成旅对抗,结果是6胜1负。“胜我才算过关,赢我才能打仗!”蓝军旅营门前的这条标语,说出了蓝军在战备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统帅一声号令,全军闻风而动,实战化训练在全军普遍开展。各军种都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著名“品牌”。如空军的四大品牌:金头盔(自由空战)、金飞镖(突防突击)、蓝盾(防空反导)和红剑(体系对抗),可以说初步系统化、体系化了。

2016年4月20日,一身迷彩服的习主席视察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首次以“军委联指总指挥”的身份参加军事活动。11月,习主席签发了中央军委《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暂行规定》,这是我军实战化训练的首部法规。从此,我军诞生了一个新的职务——训练督察。从这一年开始,军委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指名道姓进行通报,训风、考风、演风进一步向着从难从严、求真务实转变。

2017年7月30日,在庆祝我军建军90周年前夕,习主席在朱日和沙场阅兵。这是习主席首次在野战条件下检阅部队,也是我军在体制和力量编成革命性整体重塑后的集中亮相,是我军练兵备战面貌在野战条件下的展示,意义非凡。

2018年1月3日,中央军委举行开训动员大会,习主席向全军发布训令,要求全军加强针对性对抗性训练,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牢牢掌握能打仗、打胜仗的过硬本领。一声令下风雷动。聆听完领袖的动员号令,全军官兵士气高涨,闻令而动,奔赴各自训练场,在陆、海、空、天、电、网多维演兵场迅速掀起实战化军事训练新热潮。

从2014年至今,全军已经开展数百场实战化对抗演习。从北方大漠到东南沿海,在辽阔的海洋和广袤的天空,还有看不见的电磁空间,实兵对抗此起彼伏,厮杀不断。

统帅的目光关注着练兵场,脚步走到士兵中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不仅走遍了各大战区,而且视察了许多边防哨所。每到部队视察,习主席都要进入战位,登上坦克、两栖战车、飞机或直升机的驾驶舱,了解武器装备的性能和官兵掌握武器装备的情况。今年9月27日,他在视察第79集团军时,登上武直-10,亲自操控机载武器和观瞄系统……号令全军部队“坚决克服背离实战的思想和行为,把实战要求落实到练兵备战各方面和全过程”。习主席的重要指示,为全军深入抓好练兵备战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把“随时准备上战场”的使命意识刻入每一名军人心中。

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就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眼下,国际形势波诡云谲,我们更要用练兵备战的实际行动来回答统帅的“胜战之问”。“会挽雕弓如满月”,只要一声令下,坚决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作者系原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

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邵大卫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