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 | 家校共育岂能变成“零和游戏”

2018-11-22信息快讯网

快评 | 家校共育岂能变成“零和游戏”-信息快讯网

家长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多而在家长微信群公开怼老师;老师因为家长缠着问成绩、问排名,不耐烦地请家长退群,放言“不满意就退学”;公办学校的家长吐槽,学校是关门办学,家长根本插不上手;民办学校的老师则抱怨,最怕家长来沟通,一来就是“交了那么多学费,我还不能提要求”……

日前举行的“国际化大都市新型家校关系论坛”让业内更加关注这样一个现状:随着家长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上海应该率先探索构建新型家校关系,并形成可在全国推广的经验。在环境变化的当下,家校关系如果不变,结果将是“5+2=0”——五天的学校教育往往被两天“糟糕”的家庭教育全部抵消了。

高学历家长≠高质量家庭教育

“现在,如果单靠学校的力量已经不可能做好教育了。家校共育说了那么多年,现在已到了不得不关注的时候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说,决定一个孩子发展优劣的关键因素不是学校,而在于家庭,这是中外教育专家的共识。

而诸多现实却是,不科学的家庭教育让家校合作变成了“零和游戏”。现在很多父母不满意学校教育,甚至当面“教育”老师:“你究竟懂不懂教育?我给你讲讲!”

有调查显示,家长学历越高,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就越高: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家长用于孩子的教育经费是研究生以下学历家长的7.3倍,而大学和大专学历父母用于子女教育的花费是初中、高中学历家长的2.7倍。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直言,中国当下的基础教育被“考分”“大学”和“就业”这六个字紧紧“锁”住了。受困于升学这把“锁”,甚至有父母会在孩子考了100分之后去找老师:“怎么才能让孩子再提高一点?”

也正是这样的焦虑,家校共育很多时候被理解成了“把家庭变成课堂的延伸,把家长变成老师的助教”。孙云晓认为,这其实是家校关系的逆流,是对家庭教育的误读,“只有家庭更像家庭、父母更像父母,孩子才有可能更像孩子。”

让家庭担起“生活的教育”、学校担起“知识的教育”

有一点必须关注:家校共育绝不只是家长帮助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好的家校合作应该是让家庭承担起“生活的教育”,学校承担起“知识的教育”。

建构良好的家校关系,父母应从成人的立场转向儿童的立场。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郁琴芳说,如果家长从成人立场去看待很多教育问题,那么就会有埋怨和不满。而如果真能俯下身子,以儿童的立场看待学校推行的一些改革措施和课程内容,也许就会有新的发现。

应该说,育人工作是全人格参与的过程——人格需要人格的教育,感情需要感情的投入,智慧需要智慧的启迪,精神需要精神的投入。所有家长都应该反躬自问:今天你在家中,对孩子的感情投入有多少?

探索和谐的家校关系,还需父母重视儿童的需求,承担起父母的主体责任。现在隔代抚养相当普遍,但研究认为,以父辈为主、祖辈适当参与辅助,才是最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抚养模式。如果只有隔代抚养,不仅严重影响亲子关系,还会使父母失去成长的机会。调查发现,父教缺失至少在60%以上,父亲们也会失去成为一个真正男人的机会,并由此导致恶性循环。倘若连儿童的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还谈何家校合作,共同育人呢?

作者:姜澎
编辑:李伶
责任编辑:单莹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