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为何对一场“马跃坦克”的大胜仗发怒

2018-11-23信息快讯网

罗荣桓为何对一场“马跃坦克”的大胜仗发怒-信息快讯网

看着战报拍案而起

1941年2月中旬的一天,在位于山东沂蒙山区腹地的沂南县中共山东分局、第115师师部和山东纵队指挥部驻地,八路军115师政委罗荣桓刚从中共山东分局开会回到师部,一份近日所辖部队的战斗详报摆在了他的案头。

忽然,罗荣桓的双目在一份名叫《重坊战斗》的战报上久久停留了下来。他是知道这次战斗的,也知道指挥员是115师教导2旅副旅长张仁初,此战不仅夺回了郯城重镇重坊,还给日伪军以大量杀伤,是一场难得的胜仗。不过,他对这一仗的详细经过以及部队伤亡情况还不太清楚,就仔细研究起了战报。

看着看着,罗荣桓的眉头就逐渐拧紧了,特别是看到最后的阵亡指战员名单后,腾地站了起来,重重地把报告拍在了桌子上,然后向旁边的参谋人员吩咐道:“通知张仁初马上来见我……”

正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张仁初,来到师部。令张仁初万万没想到的是,罗荣桓见他来,板着脸,既没让他进屋,也不给他让座,劈头就问:“张仁初,你这次在重坊打了个大胜仗,到现在兴致还挺高啊,你是准备来领赏的吧?”

张仁初一下愣住了,不知该说什么好。“我告诉你,我这里没有功给你,也没有赏给你。大伙都喊你‘张疯子’,我看你是真疯了……”罗荣桓一向稳重和蔼,此时却怒容满面。

“马跃坦克”触怒罗荣桓

1941年2月初,张仁初在获悉日军近日抽调郯城、马头和重坊的兵力,分进合击我苏鲁边境抗日武装力量、后方兵力空虚的敌情后,决定率领教2旅4团和鲁南专署警卫连,长途奔袭重坊,拔掉敌人的重坊据点,以策应我军在苏北的反“扫荡”斗争。

在激战中,敌人的好几辆坦克一字排牙,后面跟着黑压压的日伪军步兵冲了上来。张仁初甩掉棉袄,光着膀子,旋风般地跨上大马“花斑豹”,然后一手持枪,一手持刀,大吼一声“共产党员跟我来!”说罢,他迎着弹雨火海就冲了上去。指战员们在张仁初的带领下,人人奋勇争先地杀向敌阵,终于将敌人击退。

重坊战斗取得了毙敌300余名、击毁坦克一辆的重大胜利,日军“奔袭合击”的阴谋遭到了失败。但是,我军也有100多名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几乎都是经过长征的红军优秀指战员,并且大部分都是在跟随张仁初向敌军坦克阵营发起反冲锋时,牺牲于敌人坦克炮火的。

战后休整时,旅里的“笔杆子”及时将重坊战斗的详情报给了师部。“笔杆子”们可能为了“突出重点”,在报告中将张仁初亲自指挥并参加的反冲锋之战描绘得十分详尽。罗荣桓正是看了报告中张仁初“马跃坦克"的神勇才大光其火的。因为在整个抗战时期,我军的装备实力远远落后于日军,,除非万不得已,是非常忌讳同日军打阵地战的。而这次张仁初不仅同曰军打起阵地战,竟还拿指战员的血肉之躯往敌人的钢铁坦克上硬撞!

罗荣桓对待战士像亲人,他常说:“乡亲们把孩子交给了我们,我们就应该把乡亲们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对他们负责,对每一个鲜活的生命负责。”打仗当然会有流血牺牲,但每次战斗前,他总是弄清敌情,做到知己知彼,然后精心策划,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搞蛮干硬拼的冒险主义,始终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多多消灭敌人,好好保存自己。

因此,罗荣桓在战报中看到张仁初“马跃坦克”的鲁莽表现时,不由得勃然大怒。

加强整军

“那么多好同志都因为你牺牲了,他们大多是经历过长征的红军骨干啊!是我党我军的宝贵财富,却被你组织的滥打滥冲给轻易地葬送了……”这时候的罗荣桓,眼睛里不仅有怒火,还有泪光。

“政委,我错了……可打仗哪有不牺牲的啊!陆房突围时我们的损失比这还多,您不一样表扬了我们?”

“陆房突围同这次的情况完全不一样。那次日军已经把我们陷入重围,如果我们还不拼命,如果没有那么多同志的英勇牺牲,就不会有我们3000有生力量的安全突围。而达次,你除了同敌人打阵地战,除了带头冒险向敌人的坦克阵地发起反冲锋,难道就不能通过运动战、游击战打击敌人吗?这次取胜纯粹是侥幸,你想过失败带来的严重后果了吗?毛泽东同志早在《论持久战》中就告诫过我们,鉴于敌强我弱,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主要和重要的斗争形式是运动战和游击战,而不是阵地战。”

张仁初走后,罗荣恒陷入了沉思:张仁初“马跃坦克”这件事看起来虽然不大,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后果则不堪设想。

不久,115师便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加强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整军活动。歼敌人数不断增多,而部队的不必要伤亡开始明显减少。1941年1至7月平均每月伤亡790余人,1942年,每月平均伤亡已经下降到290余人。到1945年8月日军投降前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抗日军民已累计歼灭日伪军60万人,控制了全省境内的聿浦、胶济、陇海铁路,收复了除济南、青岛等少数几个较大城市之外的全省90%以上的土地。此时,罗荣桓麾下的八路军正规军已经达到27万人,占到全国中共军队的三分之一。

——摘自《党史纵横》2018年第10期


作者:王贞勤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周怡倩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