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迷踪》:跟着桌面弹窗、摄像头“人肉”失踪少女,刷新你的三观

2018-12-05信息快讯网

《网络迷踪》:跟着桌面弹窗、摄像头“人肉”失踪少女,刷新你的三观-信息快讯网

论情节,《网络谜踪》执守传统的家庭观。但在形式层面,它完全脱离现实世界的投射,自证了电影被网络媒介渗入的惊人程度。

关于社交网络及其和人类之间的交互关系,早已经不是新鲜的探讨话题,这一议题的延伸——从社交媒体的信息空间生产机制到后人类的未来想象,高效地推动了相关类型电影的创意开发。当代电影在这个过程里被容纳进了一种跨媒介的生态,人们热衷于流媒体观影,在不同场合盯着手机的方寸屏幕悲喜交加,在几乎所有网络痕迹都被整合为“大数据”的环境中,观影行为不再是一种体验,而成为被分析、量化、利用及再生产的数据。

《网络谜踪》首先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它原初的表现形式是适配观众“在影院观看”。然而这部电影又不以观众习以为常的摄影机视角组织影像,这一点令整部影片具有了焕然一新的意义。

《网络迷踪》:跟着桌面弹窗、摄像头“人肉”失踪少女,刷新你的三观-信息快讯网

单纯从电影的叙事主线角度来看,《网络谜踪》是一部常规起承转合的悬疑类型片——早年丧妻的中年男人金,面对一夜未归的读中学的女儿,陷入不断追寻却步步落空的境地。这场少女失踪案里的每一个人,都担负着一部分的回忆,有金家三口过往的温馨,也有金的弟弟落拓的人生;牵涉入此案的女警官维克、直播平台的神秘女子,各自也有丰富而神秘莫测的背景,引动案件峰回路转。

《网络迷踪》:跟着桌面弹窗、摄像头“人肉”失踪少女,刷新你的三观-信息快讯网

以上的描述,套用在任何好莱坞同类电影中都可以成立。而《网络谜踪》问世后,被认为开启了“桌面电影宇宙”,这就有必要探讨电影所使用的影像结构方式。从第一个镜头开始,推进叙事的画面要素就只有一个——XP系统、MAC系统的电脑自带的摄像头画面、视频连线画面、视频录像、电话拨打记录以及汽车定位地图等不同形式的电子感官所呈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透过摄像头出现的金和维克等人,是与现实呈镜像的自己,而不断变化的电子屏幕上的信息,则强制把观众代入角色的主观视角。片中,打开了电脑的每一个角色,看着自己,也不断在网络搜索中寻找、窥视着他人。现实世界的物理画面从未出现在电影里,冰冷的人机交互系统贯穿了首尾,被频繁地使用、被依赖,最终反客为主地控制了整个事件的局面。

《网络迷踪》:跟着桌面弹窗、摄像头“人肉”失踪少女,刷新你的三观-信息快讯网

在这个前提下,短信收发或聊天软件这类文字传送的画面,成为观众直观窥视角色真实内心的场域,所有出现在输入视窗中并不断被删除、修改的话语,道出角色想要对他人说的话,又在斟酌字句之间推送了角色的心理状态。金犹豫要不要对女儿提起亡妻,写了又删,这是父女之间貌似亲近却可能疏远的关系的缩影;很多次,一方想要说的话没有来得及发出,却被对方发来的信息打断,这是把观众日常经历的手机操作给视觉化了;一次又一次,人心细微瞬间的变化,巧妙地以无声的文字进退展现出来。如果传统意义上,电影的台词属于听觉范畴,那么在《网络谜踪》中,键盘敲击下的无声交流取代了听觉层面的台词。无声的文字甚至延伸到社交网络:在破译女儿脸书密码的过程中,金一个接一个将安全验证码发往各种关联邮箱,这个过程本身构成相当大的悬念,验证过程原本是为了保障用户安全,而在这里变成了不得已而为之的救命手段。

《网络迷踪》:跟着桌面弹窗、摄像头“人肉”失踪少女,刷新你的三观-信息快讯网

随着影片展开,把社交网络作为一种“媒介”来探讨,逐渐深入为这种特定媒介与电影呈现机制的焦灼互动。1947年,德尔默·戴夫斯导演的黑色电影《逃狱雪冤》前半段以逃亡者主观视角呈现,呈示男主角作为独立叙述者介入电影叙事的效果,在古典好莱坞时期成为“跨视点文本”的典范。《网络谜踪》在新的行业坐标里走得更远,与前几年以手机拍摄的《波澜万丈》有异曲同工之处,场景与电影、拍摄介质与电影的互动,在这里被置换成了覆盖了人类生活的社交网络与电影文本生产之间的微妙关系,又仍然能回归到人物与故事的融洽。论情节,《网络谜踪》执守的是传统的家庭观,无论加害者还是受害者,出发点皆是维持家庭组织形式或情感上的完整,这与最主流的好莱坞制作没有区别。但在形式层面,它完全脱离现实世界的投射,自证了电影被网络媒介渗入的惊人程度,这并非被动退却,而是化繁为简的积极姿态,打开了电影叙事的新格局。英文名直译为“搜索”,看来戏里戏外都是双关语。(作者为影评人)



作者:独孤岛主
编辑:李思文
责任编辑:卫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