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知书、粮票到一座城市的成长,改革开放40年巨变鲜活流淌于他们笔端
“从自己考上上海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入职报到通知书,再到女儿上幼儿园的入园通知书、妈妈考上老年大学的通知书,一张张录取通知书勾起了所有回忆,每张通知书背后沉淀的故事,是许多像我一样普通家庭的缩影。”在上海举行的“我与改革开放”主题征文活动颁奖现场,凭借散文《四张录取通知书》获佳作奖的吴绍永,正是众多改革开放同龄人之一,他深情告白:时代总是不断前进,四十年前一场影响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变革,意义深远,给生活带来点滴鲜活而喜人的变化。
当普通读者书写平凡生活变迁时,改革开放40年有了更为具象和鲜活的侧影。此次获奖征文中,既有从具体实物着眼、以小见大的《五口书橱的故事》《一张上海粮票》《记忆里里的小人书》,也有聚焦上海城市发展的《多彩的上海变奏》《浦东,浦东,三十年的绽放》《浦东有条美丽的河》《长在上海》,还有回顾历史拥抱展望未来的《餐桌上的往事》《感恩时代》《大时代,小生活》《梦想成真》等作品。
作为此次征文评委,《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作家赵丽宏评点一等奖作品《小安子的故事》时说,这部作品折射出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整个国家深刻的变化,每个人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作者的笔下真实可感,感人至深。
散文《小安子的故事》有着小说般波澜起伏的情节,讲述了来自安徽贫穷农村的小伙在恢复高考后,历经艰辛和奋斗考上大学,然后走上领导岗位的曲折人生。读者为这个农民家庭的孩子所经历的贫穷、疾病、休学而落泪,也为他通过奋斗改变了自身命运而欣慰。该文作者、一等奖获得者北奥居住国外,其子赵一然代父领奖,作为海外出生、成长的年轻一代,他分享了自己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感受。
“一个人的成长历史就是时代的发展史,获奖作品扎根于生活,又有艺术的构思,读来引人入胜。”作家、诗人杨绣丽评价,承载着作者真情实感的这些文章,没有矫揉造作和装腔作势,它们短小实在,内容充实,真实自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二等奖作品《偷听〈英语900句〉的日子》出自古稀老人之手,电台《英语900句》的节目影响了他的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角度独特,朴实自然。
“1979年到美国后,我试图写信给‘美国之音’感谢《英语900句》的主持人,当时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中不少人都听过《英语900句》,如饥似渴贴着收音机倾听,是学习外语的起点。”这部作品的作者、二等奖得主孟国庆现场感慨: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学英语的尴尬和苦涩再不会在今天年轻人身上重演——如今,学外文不需要通过“偷听”,而是有了多元便捷的渠道和新媒体平台,这就是进步,这就是发展。
除了讲述个人故事,有的作品从味觉记忆的日益丰盛、听觉的变迁等感官角度切入。比如《多彩的上海变奏》一文,从“磨菜刀、补洋伞、箍桶哟”到“有坏手机、坏笔记本修吗?”“收购旧桌椅、老家具、红木家具”等上海声音的一支支变奏曲,串起对过岁月的怀想感悟。恰如作者林文钦所说,“作为城市的客居者,我的耳朵是有福的。在城市公共文化体系完善后,在城区里聆听的内容多了起来。听觉中,不再是多年前单调的地方戏和影视配音。当我充分打开自己的耳朵,敞开自己的心灵,所听到的不仅是如天籁般的音乐声、朗朗诵读声和铿锵讲演声,更是城市文化拔节成长的声音。”
“四十年,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然而正是这四十年,中国各地的城市乡村、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批获奖作品把对未来的热情化为笔尖流淌的文字,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真切的情感烙印于心头。通过阅读一篇篇或感人至深,或生动有趣的文章,使人深切体会到今天所有的一切是如此弥足珍贵。”在静安区图书馆馆长濮麟红看来,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河,我们每个人就如同一条小河,小我的命运融入到了改革开放的大河中。人生之河初始时的狭窄湫隘,因新时代的机遇得以扭转、开阔。“大河涨水小河满”,个人的幸福离不开国家的强盛。
据悉,此次征文活动于今年6月底启动,收到来自全国的稿件近七百篇,来稿群体涵盖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者、社区居民、专家学者、白领青年、外来务工人员、在校学生等,还有海外工作生活的同胞。新鲜出炉的《上海文学》杂志2018年12月号(特刊)编印了此次获奖作品。征文活动由静安区文化局、《上海文学》杂志社、华语文学网主办,静安区图书馆承办。
<<<<延伸阅读
获奖作品《人生小河汇入时代大川》
文/张渊
哲学家罗素说, 人生是一条河,一路蜿蜒曲折,从起点直至终点。回首自己四十多年流水般的日子,从懵懂童年时的柔弱狭细,到青年少壮时的奔腾奋进,再到成熟中年时的平缓开阔,每一“河段”确实都历经冲刷洗练,波折考验。万幸的是,自己这条“小河”正赶上了时代大潮,小我的命运融入到了改革开放的大河中,浪奔浪涌,滚滚滔滔。因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人生之河初始发源时的逼仄湫隘得以扭转,个人命运被拓展到了新的层面与空间。
我是单名,一个“渊”字,是出生时的如实写照,也是我人生开端的形象化说明。1970年代的某日傍晚,天降大雨,积水成河,我母亲突然临产了,家人只能借来黄鱼车急送医院。医院门口水深及膝,怀着我的母亲,只得高一脚低一脚地迈进去。姗姗来迟的生父,为我起了个应景的姓名——“张渊”。我的这条“河”,就是从深水区开始的。
说起父亲,我见过的面加起来不足十次,其中两次,还是在法院。五岁后,我随母亲回娘家住,与亲戚们在石库门老屋里组成了特殊的“五口之家”:我、母亲、姨父、姨妈、表兄。那个年代,夫妻离异很少。后来我知道自己的“渊”字,可以组成一个词叫“渊薮”,这与我人生之河发端时的处境像极。我的单名是生父唯一传给我的东西,受用至今。
改革开放的浪潮,恰好与我人生中重要的转折期——青少年阶段重合。前所未有的各项新政策层出不穷,对当年的我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学校里的教育正常化了,书店、图书馆里的书多起来了。“知识就是力量”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日益成为社会的共识。没有父亲的言传身教,我就将饥渴的眼光和心灵投向书,投向对知识的汲取。
受经济条件限制,初中毕业后我没能念高中考大学,只能选择进技校,我十七岁就当工人为家里分挑担子了。日夜颠倒的翻班,繁琐劳累的维修……这让才踏上社会,人生局面刚打开的我有些失望,但我没过多迟疑和观望,既然没有祖荫,也无爹可拚,那就靠知识,靠自己来改变吧!深夜,同龄人在泡酒吧玩蹦迪,我则一手拿面包,一手执书低吟。天道酬勤,发奋之下,我以高分考入成人大学,拿到了大学文凭。我还自学写作,笔耕不辍,历年来获得了不少成果。因为写作,我从基层擢升到办公室岗位,成为一家央企有名的“秀才”。更缘于写作,我找到了爱,而爱的方向,来自于浦东,这片改革春风最先吹到的热土。
浦东无疑是一个可以圆梦的地方。我妻子的祖辈都是农民,改革开放后,其父母离开农田,在镇上开店,走个体经营的道路。这一“吃螃蟹”的创举,当年轰动全村。妻子继承了勤奋基因,一直没有停下进取的步伐。她从中专出来后,边工作边学习,不仅在学业上取得成就,考出了本科、交大职业认证等,在事业上也不断攀升。她把自己制定的一个个目标付诸于行动,积小胜为大胜,直至成为公司的高管。当年她顶受压力,不顾訾议,与我这个浦西老城区的“穷二代”成婚。我俩从零起步,买房、换房、生儿、育儿……十几年来苦乐交加,一言难尽,日子在两人的齐心协力中越过越好,终于拥有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小康生活。
人生之河流到了中年,回首望,一路上经历了无数的急流,无数的险滩。所谓的“不惑”感悟,也正是从历经的重重考验中得出。自己耕种的果实最甘美,自己奋斗的幸福才踏实。而这份甘美和幸福,必须建立在国泰民安的大前提下,建立在“物尽其才”的好政策下。只有让个人这条小河,汇入到时代的大江大河中,才能有作为,获成功,实现水天一色、一碧万顷的壮美。毫无疑问,我,还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都是“大河涨水小河才能满”这个道理的见证者,都是改革开放这条大河的受益者!
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王磊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