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大海上吃绿叶菜不再难

2015-07-28信息快讯网

在闵行区江川路中船重工第704研究所的巨大“冰箱”中,满满当当放着几十筐蔬菜,十几种果蔬正在“挑战”它们的存储极限。据该研究所上海衡拓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热工空调事业部销售总监李正谋介绍,新入库的一批蔬菜已放置一个月以上,从外观上看依然新鲜水灵。

这项最初用于军舰的技术目前已经走向民用船舶,记者获悉,衡拓公司已经签出了4份销售合同,3000吨级的厦门大学科考船将成为国内首艘用上果蔬冰温保鲜系统(以下简称冰温保鲜系统)的民用船舶,而正在筹建中的新极地科考船上也正在考虑是否要用这套系统。

果蔬保存数月新鲜如初

实验室是一个0℃的冷库,密密麻麻地叠放着好几十筐蔬菜,尽管是一个月前进入仓库的,但青菜、芹菜、杭白菜、卷心菜、苹果等十几个品种的果蔬都个头饱满、水分充足。

水分是衡量果蔬是否新鲜的重要标志,据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实验室给出的分析,青菜在21天时间内水分流失率仅为0.76%,最长的一次试验做了77天,果蔬完好率为85%。“尽管还能存储更长时间,但雪龙号开往南极单程只需要25天,海洋平台981海上作业用了71天,2个月左右的存储已经够用。”李正谋说。

这套船舶冰温保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保鲜冰箱类似。李正谋告诉记者,每种蔬菜在各自冰点温度(一般在0℃左右,稍有差异)附近,细胞内的水分会变成一种介于液体和固体之间的不冻液,由此细胞进入冬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蔬菜能保存很长时间。

在冰温保鲜之前,船舱通常使用气调保鲜。气调使用氮气保鲜,不过每次取物都要充放气,非常不便,特别是船舶一旦颠簸,就有漏气的风险,因此即便有些船舶安装了气调保鲜,使用次数也很少。

技术难点在空间恒温

江川路的实验室1∶1还原了船舶的冷库,感觉有点狭小,“陆地上的冷库想建多大就有多大,但船上不得不考虑每一寸空间的利用率,因此需要特别设计。”李正谋说。

除了冷库大小,这套系统的技术核心在于如何让一个不大于400立方米的空间内保持恒温。由于送风口的布局,一座冷库中各处的温度并不相同,一般来说温度上下波动2℃都算合格。不过这个“合格”用在冰温保鲜上可太宽泛了,因为要将果蔬细胞液保持在介于液体和固体之间,温差得在±0.5℃之内。为此,科研人员在冰库设置了许多传感器,并新增一个智能端口,传感器将各处温度“告诉”总机,总机经过“思考”后平均各处温度,温差甚至能精确到±0.1℃。

科考生活不再“望而生畏”

作为多次驾驶“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往返于南北两极的轮机长黄嵘,对科考生活的变化记忆犹新。

“离岸3天后绿叶菜就吃完了,接下来就吃土豆和洋葱。吃不到菜,人就没有胃口,肉做得再好吃也吃不下。”黄嵘说,“对科考队员来说,蔬菜才是‘海鲜’。”

新鲜蔬菜的供应是困扰我国远洋和极地科考的“老大难”问题,特别是中山站,一年所需的蔬菜仅靠“雪龙”号从国内或澳大利亚等途经国家补给,在南极夏季供应两次,成本高昂。

随着南极温室的成功兴建,驻站队员的吃菜难问题解决了,但对海上漂泊的船员来说,这仍是一个问题。

李正谋说,我国目前大约有300多条科考和公务船舶,加上我国海洋战略的崛起,东海、南海的开发、海上平台勘探等都少不了果蔬作为坚强保障。5年前,当他们开始进入这一领域研究时,就认定这是个以人为本的项目,市场前景可观,如今他们正在为更多果蔬品种做“冬眠”试验,让未来的航海菜单更加丰盛。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