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超导!德国科学家再次突破高温超导记录,成为最接近“圣杯”的人

2018-12-20信息快讯网

-23℃超导!德国科学家再次突破高温超导记录,成为最接近“圣杯”的人-信息快讯网

-23℃ 实现超导 —— 最近,人类高温超导记录被刷新!

昨天,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的Mikhail Eremets 与其同事带在 250K ( -23℃ )温度下实现了LaH10 (氢化镧 )的超导性。这项成果使我们真正意义上接近了室温超导。成果一经发表,即引起学界一片波澜。

人类苦苦追寻的一座“圣杯”

超导性是一种奇怪的零电阻现象,是指导电材料在温度接近绝对零度的时候,物体分子热运动下材料的电阻趋近于 0 的性质。超导已有了一些重要的实际应用,如用于医院里的核磁共振成像、高能加速器、磁约束核聚变装置等,但长期以来,制约超导体广泛应用的一个主要瓶颈是,最佳超导体需要用液氦或液氮加以冷却才能使用(往往冷却至- 250 ℃)。

为此,研究者们苦苦追寻着能够在 0℃左右出现超导性的材料,也就是室温超导性材料。如果这种材料一旦被发现,就会带来一系列的新技术,包括超高速计算机和数据传输。

这也成为物理学家的一座“圣杯”。

-23℃超导!德国科学家再次突破高温超导记录,成为最接近“圣杯”的人-信息快讯网

室温超导研究一直是物理领域的热门话题,同时也是一大难题。

目前,超导研究的两大方向包括发现新的超导材料,以及在原理上阐明超导现象。其中,在提高超导临界温度的过程中,人类曾经在 1911~1986 年年间有一定的进展,但是此后便难以再进一步提到温度。这时候,这个数字是 23.2 K。

而在原理探索上,John Bardeen,Leon Neil Cooper 和 John Robert Schrieffer 3 位美国科学家于1957 年提出的 BCS 超导理论填补了很大一块空白,三人也于 1972 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基于这一理论,科学家 McMillan (麦克米兰) 提出,超导转变温度可能存在上限,一般认为不会超过 40 K。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麦克米兰极限。

此后,很多科学家开始尝试打破麦克米兰极限,寻求超导温度超过 40 K 的“高温超导体”。

突破出现 1986 年初,两名欧洲科学家发现了铜氧化物超导体。由于它的 Tc 很高,可以超过麦克米兰极限数倍,因此被称为高温超导体。但只是超过 40k(- 233℃),离真正意义上的室温,还有一段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也在对铜氧化物超导体的研究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科学家们独立发现了液氮温区铜氧化物超导体,并且首次在国际上公布其元素组成为Ba–Y–Cu–O。在中科院发表的《四十年,40项——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中,高温超导位居榜首。

他两度创造了室温超导的新纪录

在此次研究的成果中,埃雷米茨和他的同事们称,他们已经观察到氢化镧 (LaH10) 在 250 开尔文(-23 ℃)这种相对闷热温度下的超导作用。

这一温度要比现在北极的温度暖和的多。团队表示:“我们的研究在向室温超导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需要注意的是,研究样本必须在巨压之下才会出现超导作用,即 170 吉帕,大约是地心压力的一半)。

-23℃超导!德国科学家再次突破高温超导记录,成为最接近“圣杯”的人-信息快讯网

埃雷米茨在这一领域有着相当傲人的研究史。早在 2014 年,他就打破了高温超导性的记录。那个时候,他的团队就能够在-80℃,比其他材料测试高出 10℃的条件下,测量硫化氢的超导活动。

随后,他又将这一记录提高至 -70 ℃,并于 2015 年 8 月把这一成果发表在 Nature 杂志上,研究人员发现,当他们将硫化氢样品置于极高的压力下——约 150 万个大气压,并冷却至 -70 ℃以下,这些硫化氢样品便会显示出超导电性的经典标志:零电阻和迈斯纳效应。

这在超导研究领域激起了一波浪潮。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海军研究实验室 Igor Mazin 更是将这项关于硫化氢的发现描述为“超导体的圣杯”。

但对物理学家来说,真正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超导材料的性质。

用传统超导体来解释超导性很好理解在,传统超导体中,超导这一特性很好理解:正离子的刚性晶格是徜徉在电子的海洋中的正离子的刚性晶格。当电子通过在晶格运动中的运动时,电子与晶格受碰撞而减慢速度时,就会产生电阻。而当晶格冷却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超导现象,此时晶格刚性足够强变得足够坚硬,足以让机械声波(或声子)以行波通过。这些波动在通过扩散时使晶格变形。而电子可以在这种变形上无障碍的“冲浪”,形成超导电流。

事实上,在低温状态下,电子彼此结合形成所谓的库珀对。正是这些库珀对在晶格中的“冲浪”,形成构成了超导特性。

随着温度上升,库珀对断裂,超导现象性停止。这种变化发生的温度被称之为在所谓的“临界温度”。

在 2014 年之前,这种传统的超导现象性的临界温度最高是大约40k 或 -230 ℃。事实上,当时很多物理学家认为,在更高的温度下,这种超导性是不可能存在的。

这就是为什么埃雷米茨的发现如此特别,因为硫化氢是一种传统超导体,许多人认为在更高温度下发挥其超导性是不可能的。

埃雷米茨引发了一场狂热的理论讨论,来解释超导现象是如何发生的。最终达成的共识就是,在硫化氢中,当温度降至临界水平以下时,氢离子形成一个输送库珀对的零电阻晶格。

这是可以在高温情况下发生的,因为氢很轻。这就意味着晶格可以在高温下高速振动。但晶格也必须牢牢地固定在原地,以防止振动将其撕裂。这就是超导性只在高压下起作用的原因。

从那时起,已经有相当多的理论和计算工作来预测其他材料能否在高温下以同样的方式产生超导性。其中一个很有可能的材料,就是埃雷米茨和他的同事一直在研究的氢化镧。

不久的将来,高压下室温超导可期

这一发现不仅是埃雷米茨和其团队的胜利,也是预测它的理论方法的胜利。埃雷米茨和他的同事说:“这次进步比之前的 203 k 记录高出约 50 k,表明在不久的将来,在高压下实现室温超导 (即 273 k) 具有真正可能性。”

然而,还有一些工作需要完成。业内的物理学家需要三个独立的证据才能确信超导确实发生了。首先是温度下降时电阻的特性下降。埃雷米茨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个证据是可以用更重的同位素替换样品中的元素。这使得晶格以不同的速率振动,并相应地改变临界温度。埃雷米茨和他的同事也有这方面的证据,他们用氘取代了样品中的氢,发现临界温度正如预期的那样,降到了 168k。

第三条证据被称为迈斯纳效应:超导体应该排除任何磁场。埃雷米茨和他的同事一直在这一点上苦苦挣扎。尽管他们确实有一些其他的磁性证据,但是他们的样本非常小——只有几微米宽,而且位于高压钻石铁砧内——研究人员还不能直接测量。

如果没有这最后一个特征,物理学家们可能并不会完全接受这一成果。但他们的团队正在为第三个证据的获取不断努力。

与此同时,这项研究也开辟了其他一些显而易见的途径。计算模型表明,钇超氢化物可以在 300k 以上的室温下超导(尽管所需压强只有在地心处比较常见)。

因此,出现一种或其他种类的室温超导体可能并不遥远。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问题将是如何最好地利用它们。


>>>你知道超导是如何发现的吗?

像很多科学现象被发现的过程一样,超导现象也是在不断改进和提升技术的过程中被偶然发现的。

20 世纪初期,欧洲的机械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当时世界上各个实验室都力图实现将沸点很低的氦气液化。1911 年,莱顿大学的卡末林·昂内斯 (H.KamerlinghOnnes) 成功地将氦气液化到 4.2K(-269°C),这为他研究物质在极低温度下的性质提供了方便,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偶然发现了水银的超导现象。这个发现为他赢来了两年后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也开启了科学家探索超导体的热潮。

-23℃超导!德国科学家再次突破高温超导记录,成为最接近“圣杯”的人-信息快讯网

1980 年代之前,超导的研究还集中在单元素金属和多元合金中。通常称这些金属或金属合金的超导体为常规超导体, 这些材料包括水银,铝,铅和其它金属合金如铌锡,铌钛和铌锗合金。它们的临界温度 Tc(即从导体转变为超导体的温度)在 20K 以下,这个温度和液态氢的沸点差不多。

彼时,超导转变温度太低,需要昂贵的液氦设备,科学家努力探索提高超导临界温度的途径。只是历史的发展总是一样,在一件标志性事件发生之前,人类的想像力总是受限,金属类的超导似乎并不能满足人们对高温超导的期望。

这一件标志性的事件发生在 1986 年。

IBM 苏黎世研究院的德国科学家柏诺兹(J.Georg Bednorz) 和缪勒 (Karl A.Muller) 科学家对一种陶瓷材料已经研究了很久,这一年年底,他们发现钡镧铜氧化物(BaLaCuO 或 LBCO)在 33K 以下表现出了超导的特性。

现在来看,这个临界温度比它的金属前辈并没有高出多少,但是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很高的温度了,而且突破了液氢的沸点,从此便可以用更廉价方便的液氮来降温。这两位科学家次年便被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为数不多的几次诺奖被授予了新的发现,可见这次高温超导的重要性。

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它开创了高温超导体的井喷时代。在随后的十年里,陆续有新的铜氧化物在高温下表现出超导特性,临界温度从最开始的 33K 一路升到了 98K (YBaCuO)。1993 年,汞钡钙铜氧系统 (HgBaCaCuO) 的临界温度达到了最高的 138K(常压),在高压下(30 万个大气压)甚至可以达到 164K。而迄今为止最高的记录是 2015 年的 203K,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记录保持者不是铜氧系统,而是高压下的锍化氢系统。

虽然 203K(-70°C)比南极温度还要低上那么一点点,但是它极大激发了人们的想像。南极已经到了,赤道还会远吗?这些高温超导中是否可以找到一些室温超导的蛛丝马迹呢?

-23℃超导!德国科学家再次突破高温超导记录,成为最接近“圣杯”的人-信息快讯网

超导本质上是一个量子现象。1957 年,Bardeen、Copper 和 Schrieffer 提出著名的 BCS 理论,对这一现象做了很好的解释。晶体的晶格振动往往以声子的形式呈现,电子与声子的相互作用可以产生一种“胶水”,使本来相互排斥的电子互相吸引,两两成对,这些配对的电子被叫做库珀对 (Cooper)。当材料的温度降低到临界温度以下时,所有电子库珀对都处于有序的相干的基态,它们像液体一样,共同从导体中穿过,与晶格之间不再发生散射。宏观上看,电子就在导体中无障碍传输了。而临界温度的存在,是因为较高温度下的晶格振动对库珀对造成了破坏。三人因此理论获得了 1972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麦克米兰基于 BCS 理论计算,认为超导临界温度不太可能超过 39K(-234℃),39K 这个温度也被称为“麦克米兰极限”。这个极限温度一度被主流学界所接受。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许琦敏

来源:综合自网络

你为什么不断挠痒痒?科学家发现大脑中存在一群“瘙痒”神经元
回顾与前瞻:“科学的春天”40年
安特生在中国 ——从矿务顾问、化石采集者到考古学家
异常地热正使南极点冰盖底部冰层融化!科学家正努力寻找确切原因
呼吁就人类基因编辑准则达成国际共识,中美科学院院长今在《科学》联合发文
任正非与中科大校长座谈:对科学研究,要大胆地失败!
1亿年前的古鸟也“脱发”?刚刚,古生物学家宣布发现亿年前古鸟类尾羽琥珀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文章写不好,不只是书读得少,而是逻辑有问题
新方法能探测多种早期癌症,加拿大科学家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世界首发,中国科学家在这一诺奖领域抢先一步! 三维量子霍尔效应的突破性原创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
跑步受伤了?“后悔药”来了,中国医生科学家联合攻关:韧带可以通过人工材料诱导再生
砥砺奋进新征程 建功立业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 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省区市各级党委政府党政干部中引发强烈反响
科琳娜倾家荡产守护舒马赫五年,但这对中国肝癌丈夫和肺癌老婆却更暖心
原始地球生物可能是从外星球而来,科学家在陨石样本中鉴定出若干脱氧糖衍生物
著名数学家、华东师大教授张奠宙去世,他是杨振宁多年好友,今年10月还曾在沪相叙
我国心血管界首位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均出自这里,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今迎60岁
中国95后学者登上《自然》年度人物榜首!今年最令人难忘的科学事件全在这
《科学》杂志年度突破今日揭晓,它将改变生物学的未来
【中国那些事儿】“石墨烯驾驭者”:中国95后博士登上《自然》年度科学人物榜首 
地球何时会被烧毁?科学家告诉你答案:至少还有10亿年
中国科学家发现“中等大小”黑洞
那些被科学家们“玩坏”的神奇动物,却改变了整个人类世界!
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量子纠缠态自检验,具高可靠、抗干扰特性
除夕申城多云伴轻度霾,最高温度11℃
中国首条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示范工程今启动
我国首条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示范工程启动,“世界第一线”将给上海带来什么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