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科研人从入行到离开不足5年,为什么有越来越多学术“临时工”?

2018-12-22信息快讯网

半数科研人从入行到离开不足5年,为什么有越来越多学术“临时工”?-信息快讯网

一项研究分析了半个世纪以来超过 10 万名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趋势,发现如今同一时间进入学术界的科学家流失一半只需要 5 年,而 60 年代的这一数据是 35 年。

在过去五十多年中,高学历科研人才的数量不断增加,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职位数量却增长却相对缓慢。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学术生涯的持续时间可以作为评估学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准。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研究人员对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轨迹进行了追踪,量化分析人员流失情况,并寻找早期职业生涯中预测未来发展的因素,相关论文于 12 月 11 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本次研究在物理学、生命科学和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三大领域中,选取天文学、生态学和机器人学三个学科,对超过 10 万名论文作者进行了分析,相关数据来自 1961 年到 2015 年相关专业核心期刊的发表记录(其中机器人学从 1985 年开始统计,因为该领域的核心期刊最早于 1983 年出版)。根据发表记录,研究将所有的论文作者分为第一作者和支持作者两大类,只要曾经在任何一篇论文中担任第一作者就可以被归类为第一作者。

半数科研人从入行到离开不足5年,为什么有越来越多学术“临时工”?-信息快讯网

接下来,他们统计每位作者进入科研领域的时间(首次发表论文时间)、发表论文的数量和退出科研领域的时间(最后一次发表论文时间)。在数据的最后三年中有论文发表的作者被视为仍然活跃,其中活跃时间超过 20 年的作者被归类为终身职业科学家,不足 20 年的被认为无法定义当前职业状态,被从数据中剔除。

从入门到半数转行只要 5 年

研究发现,支持作者的比例正在不断上升,如今只有不到 40% 的研究人员有机会担任第一作者,而在六七十年代,约 75% 的人都有机会。经过进一步计算和模型验证,论文作者认为这一趋势与流动人员(即只发表了一篇文章就退出学术界的人)的增加无关,也不是团队规模增长必然导致的统计学结果。不过在现实中,较大的团队往往并非由多个全职科学家构成(这种情况在小团队中更普遍),而是会招募一些支持人员。

半数科研人从入行到离开不足5年,为什么有越来越多学术“临时工”?-信息快讯网

▲第一作者占比变化曲线,黑色为天文学,橙色为生态学,蓝色为机器人学。横轴为年份队列(由首次发表论文时间定义)

在生态学和机器人学领域,第一作者和支持作者流失的速度相似,而在天文学领域支持作者流失的速度更快。此外,近年来发表一篇论文后就离开科研领域的作者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是第一作者。这类作者的比例不同领域差异较大,在天文学领域较低。总的来说,流动人员比例在 90 年代前保持相对稳定,此后开始增加。

研究还指出,直到 80 年代之前,超过一半科研人的职业寿命大于 20 年,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都能在科学界度过完整的职业生涯,然而近年来科研人员的职业寿命正在不断缩短。为了量化评估研究人员流失的速度,研究定义了一个“半衰期”,即半数流失时间:将同一年进入科研行业(即发表第一篇论文)的作者划分为一个队列,并评估每个队列中一半人退出行业的时间。统计显示,天文学领域的半数流失时间由 60 年代的 35 年降到了 5 年(2007年),其他两个领域的半数流失时间还要更短。

半数科研人从入行到离开不足5年,为什么有越来越多学术“临时工”?-信息快讯网

▲不同年份队列的半数流失时间变化曲线

接下来,研究分析了能够预测研究人员职业寿命的一些因素。研究论文中指出:“我们发现,对于第一作者,发表数量始终是一个预测职业寿命的显著因素。我们还发现在年份较早的队列中,引用数量增加能够减少退出的风险,但是在近些年中,模型中占主导作用的还是发表数量,而引用数量产生了较弱的独立影响。对于支持作者而言,发表数量的影响较弱,年份最晚的队列除外。”

科研人员的兴趣正发生转移

论文第一作者、印第安纳大学信息学、计算和工程学院副教授 Stas?a Milojevic 说:“这一现象的核心在于,博士的数量增长幅度远大于终身教职的数量增长。学术界的传统是一种学徒制,导师努力培养能够取代自己的人,但是这个系统与科学界新的‘产业模型’之间出现了断层,后者需要的是大量具备高度分化的专业技能的专家。”

Milojevic 指出,机器人学领域的人员流失率最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更容易在私企找到高收入的工作;相比之下,天文学领域在大学之外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她还强调,研究仅仅反映了一种现状,改变这一状况需要政策层面的干预。

也有专家认为,科研领域人才供过于求的程度被夸大了,不应高估科研人员对终身职位的兴趣。多个研究探索了科研人员的兴趣转移,例如 2017 年,康奈尔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三分之一的 PhD 对学术界完全不感兴趣。研究人员对美国 39 所研究型大学的 854 名博士生进行了追踪调查,发现开始读博时 80% 的学生对学术界的职业发展感兴趣,而到毕业前夕,对学术界完全失去兴趣的学生达到了三分之一。与此同时,他们对得到教职或成功申请经费始终保持较低的预期,说明这并非影响他们兴趣的因素。

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指出,如果私企想要招募高学历人才,或许不该模仿学术界的环境;大部分离开学术界的人都不愿意继续从事基础研究或策划研究项目,而对科研成果的商业转化更感兴趣。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樊丽萍

来源:综合自科研圈、网络等

科研人员给嫦娥四号移植了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让她在黑夜里探索宇宙秘密,还为娇弱的她定制了特种“宇航服”
首期投入270万,支持青年科研!宁光院士领衔“糖尿病临床研究项目”在沪启动
最新自然指数:中国过去五年对自然指数贡献增长75%,科研质量有待提高
科研论文爆炸式增长!如何解决“审稿人疲劳”
请回答1996:离开巩俐的张艺谋遇到了张伟平,章子怡在班上相貌平平,周迅在陈凯歌的剧组打杂,张国荣被王家卫忽悠去了阿根廷
牛津“没事找抽型”学术成果:殖民统治合理合法、帝国主义值得骄傲……
坚定信念 接续奋斗 改革开放再出发
扛起重担,让时代变得更加美好,第五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在上海报业集团发声
连通多学科研究与临床实践,上交大成立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该校“心理学”上月跻身ESI前1%
离开特朗普之前,美国防部长留下了“最后一段圣诞留言”
全球高层次科技人才平台3.0版将推出,即使论文少,真人才也能被精准匹配,学术造假者也会无所遁形
《自然》预测2019年重大科学事件:中国将成科研投入最慷慨国家
俄罗斯“忠犬八公”苦等主人半年,零下30度也不愿离开,终于在圣诞夜有了新家
北京交通大学回应:系进行科研实验时发生爆炸引发火灾,3名学生不幸遇难,没有其他人员受伤
上海每7个新生宝宝就有1个在这里出生,一妇婴十年走出一条科研“逆袭”路
近半数流量是做出来的,“网红”是机器合成的,互联网世界还有几分真?
科研也讲“哥俩好”,调查显示中国科研人员更喜欢私下分享数据
©2014-2024 dbsqp.com